出品 | 网易桂林《有态度°桂林人》栏目组

编辑 | 卢惠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林是一座旅游名城,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白天行走在秀丽风景的山水间仿佛置身画卷,夜晚驻足灯火璀璨的街头,又呈现出另一番别致的美。回顾起来,桂林人的用电史已经走过百年。2018年12月,为了纪念桂林有电一百年,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与网易桂林共同主办了一次“桂林有电100年”主题征集活动。这次活动反响热烈,吸引了众多桂林市民的积极参与。而我也有幸通过活动,结识了一位处事低调、深藏不露的老先生。他就是这次活动参与者中荣获文章类一等奖、照片视频类优秀奖“一炮两响”的作者秦裔工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林有电一百年”主题征集活动颁奖现场 获奖后的秦裔工先生

在桂林秦老先生名字很响哦,特别是上了点年纪的知道的人很多。和我一样在桂林的年青人,只要你去过两江四湖的古南门、象鼻山、訾洲、南溪山、西山公园,阳朔大榕树、兴安古灵渠、恭城文庙还有等等、等等风景点。留意看,或者你看过没注意到的刻石、木匾对联的书写作者名的话,我一说是秦老先生的手笔你就会有记忆地一声:喔,好像见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裔工先生在他的作品前(当时脚痛,临时柱根拐杖)

是的,秦老师是“写字的”(他自己谦称,一贯不愿人家称他为书法家),他是站着拿毛笔挥毫的。而这回,我的采访稿则称秦老为“坐家”。“坐家”也是他的谦称,坐在电脑前弹键排字的。他接受我的采访但不想说和他有关本行的事。他说,给人看了似乎有点 “陈词旧调”,又有“江郎才尽”寻找自恋的意思。想谈些自己看来有点不务正业的“八年熬硝” 五发“ 一炮两响”的事。

他的稿件《灯火阑珊 闪跃六十年》一文,一出现在我们的收稿电子邮箱时,就深深地吸引了编辑。领导看后第一时间将此文发到朋友圈:“作者秦裔工在邮箱里前后三次投稿,洋洋洒洒几千字,用最朴实无华、最接地气的文字带我们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桂林。这是何许人也,我随口问下朋友,便得知了他的身份……”还提醒朋友:“为秦老师打call。”

领导派我截稿后的第三天登门拜访这位线下“神秘”人物。自己写稿找人打字?还是口述请人代笔成稿再发稿?带着这点疑问,我们面对面的交谈证实:出乎意料的,这些均是他亲自所为。打消了我们的疑问,是有点令我吃惊的。

秦老住在西山公园对面一带的巷子里,一个有4-5栋楼房的普通院子里的一套层楼私宅。一入室,就听到秦老洪钟般的嗓门寒暄,他讲是自己耳朵有点背。室内装饰简朴、没有豪华贵重的家具,“唐式和风”的饰物挺多,和一般家庭大不一样。古朴文雅别具风格。凸显出他本人和他写字风格一样的个性。柜架中那个30年前的“铜鼓”尤为显目。这是广西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文艺最高奖,也是他一直引以为荣值得自豪的老物件。

与秦老交谈,他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他个头高大颇有派头,平易近人而没有架子。对于我这个比他女儿还小的姑娘来说反而感觉亲切和蔼。他厚衣加身却风度不减。他一句接一句几乎没有我讲话的机会。他围绕电的主题戏称自己是 “拉线盒的电木开关——好老的东西,挨淘汰的了。” 又戏称自己是“谷子吃过半头”的人(人生过半)。

他说自己用电脑弹出近万字的文章,经历10天近20遍看稿修补。投稿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发出。我发自内心的感受:文章用最朴实无华、最接地气、自然亲近、幽默诙谐的语言带我们回到半个世纪前的桂林。他补充说,没有哦,我通过我奶奶的口,讲到她20岁嫁到秦家屋里时的用电事实,算起来,那硬是有整整100年的历史了!

文章最具特点的是,他用桂林话写,十分地道,不矫情、不做作、不跟风。没有时尚的语句、卖萌的字眼。本地人看了讲,有味道,像吃了一碗担子米粉就着一小杯“米三花”,地道;北方人阅过说,好懂啊,知道你们桂林的方言的说法,有趣儿。只要你仔细品读此文,你会发现厂长的言语是用东北话写成的。连东北人看了就连声说:哎呀妈呀,贼啦地道。一股的大葱味儿。

摘录一段看看地道没:“在这种关键时刻,东北人的厂长总会心急火燎地到我们车队大喊要车去供电局。 ‘你说,电,这玩意儿不是开玩笑的,冷不丁儿的一会儿拉闸,没电,你说这事儿咋整,那不抓瞎吗!俺们厂两千号人坐在那干瞪眼儿,什么都干不了,月底喝稀粥就咸菜啊。你要停,白天停不碍事儿,你得提前通知俺们,叫工人休息不就得了。晚上用电炼钢炼铁,千万别做那缺心眼儿的事,否则一炉钢铁全部报废,那也是咱国家的财产啊。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我一个厂长不亲自出马,叫一个装卸工去找人家,人家认识你哪旮来的瘪犊子,能行吗,管用吗?走,赶紧开车’回头又叮嘱司机‘小子,慢点儿啊,那方向盘你给我整稳点儿,不能出事儿,我这条老命还值几个钱的呐。’”

秦老很谦虚。他自谦写文章不是专行,但他近年边写字边作文,就像导线中的一根火线一根零线一样,通过电的终端载体灯泡两极到达灯丝,就会发光达到照亮的效果。他说写字作文就像这两根电线,科学的运用就会发出光。所以近年在他写字以外也有点文章发表。

2011年5月参加《桂林晚报 “美丽的桂林和我” 征文,他的文章《我的漓水桃江情思》获奖登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漓水桃江情思》作者:秦裔工

摘录该文一段对漓江、桃花江的描述:“漓江,她就像一个活泼可爱的见过点世面的小姑娘,从海洋山上活蹦乱跳的下来淌过灵渠来到桂林,在伏波潭歇个脚再耍几天又笔直的向阳朔跑去。”“桃花江,那倒像个红润丰满微微翘起肚子、从乡下走来的大姑娘,她平和舒缓的走向城里的象鼻山脚……。”

2013年5月《桂林晚报》征文“真情感受漓江农村合作银行”他的文章《感动来自真情》获优秀奖,奖金900元。他说嘴巴都乐歪了。这是他首度无意中关注到晚报的两次征文,算是散发“两炮两响”,不计“一炮两响”之列。

2013年10月桂林生活网“桂林记忆-老照片”有奖征集。他的文章配照片《参与接待过孙中山的桂林人秦昌岐其人其事》获二等奖。《20世纪60年代穿山脚下桂林一中的往事》获三等奖。他的文章配照片获征稿中两个奖项,他称之为“一炮两响”。初战告捷。

2014年4月《桂林日报》“正阳东西巷故事”有奖征文评选揭晓。他的《东西巷情怨》、《谢和赓给少年宫赠宝姑遗著》双获优秀奖。《我与“黄昌典”“张永发”》获鼓励奖。他的文章获征稿中两个奖项,他称之为“一炮两响”加一响。二战大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西巷情怨》作者:秦裔工

2014年11月,桂林红豆网主办的《阳朔国际啤酒鱼产业论坛网络征文》,他的《建言:坚守诚信张扬名誉》获一等奖,另一篇《阳朔难忘的乡音乡情》获三等奖。这再是一个“一炮两响”。已是第三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守诚信 张扬名誉——对阳朔啤酒鱼产业发展的建言》作者:秦裔工

2018年9月广西群众艺术馆《广西群众文学作品评选》征稿,他的《乡愁》获二等奖,是一位黄姓朋友在朋友圈里发现发给他的截屏。他看后不敢相信,自己那点料子,能在广西省级范围内获奖?赶紧上网查询,结果令他喜出望外,急忙告诉朋友:不止啵!双管的鸟铳双响!还有一篇《最后的东西巷》在三等奖里头。他讲:这喊做“一炮两响,二三通嗲(拿)。

下面是2018年9月广西群众文学评选送评作品《乡愁》,用桂林话写成。获得广西南宁那边的讲白话的壮话文学评委的举手,拿得二等奖。

其中对话是用阳朔当地土话,一般人看后完全可以读懂。要是当地人看了,读起来会莞尔发笑于内心,有味道:

“一天,我当年所在的公社现在已是葡萄镇,镇长请我。

开吃前的空闲,我和在洗菜的女子用当地土谈方言聊了起来。

‘妹仔咯,你是哪垲?’

‘临桂(县)南边山(乡)狗娘桥的。’”

‘这嗯远跑来这嘎啦头做事情?’

‘不是,是嫁在隔壁翠屏村的。’

‘嫁在诸葛屋里头的妇萝吧?’

‘耶?你怎呢晓得?’

‘这个7个村子的人全部姓诸葛,是不是?’

‘是,你蛮狠哦。你肯定以前在我的这个当过公社干部。”

‘不有,我怎呢当得起公社干部!’

‘要不然就是合作社?食品组?还是果园场拿公家薪水的吃公家饭的’

‘不是,我是桂林街上的,真啊!’

‘不是,听你讲的话头像是老村里的。后来你发了财搬上桂林去的啵。’

(神啦,这洗菜的少妇居然讲我是老村里的。这说明我的老村土话还蛮正宗。)

我再问:‘你呼个诸葛什么嫂。’

‘如今不兴嫁过来同到老公的姓,呼个什么嫂名的了。还是呼我自己的名字。’”

语言朴实乡土气息浓厚,诙谐幽默,这是大多数一般人给他文章的评述。

他在笔记里写道:

“好夜了才睡着。做了一个梦,和老友黄去打鸟。我拿着‘双管鸟铳’扳机一扣,捂着耳朵眯起眼睛跑开了。黄大喊,妥了,打中鸟!一个二两一个三两(重的鸟仔)。喜笑颜开。回来告诉奶奶,今天我打得了两个鸟!奶奶讲,那是鸟仔飞不动了自己掉下来的吧,‘瞎猫咿闯着了死耗子。’”“这夜有点兴奋,从来没得过这么高的奖。还是不要交费用的广西公家机构主办的。”

这又是一个“一炮两响”。接二连三后的第四次。

我想再推荐大家来欣赏一篇秦老写的《北京的张家弟兄》美编文字:

“我媳妇儿的上辈是地道的北京人。她生长在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里。当年奶奶四十九岁是裹着小脚的家庭妇女。据说当年家里归置得十分整洁,出门前也会把自己捯饬得干净利索。爷爷在东四一带做买卖,人称“三掌柜”。儿女四人进的中学都是京城名校,后来也都上了大学。毕业后有三人分配在外省参加祖国建设。内弟张申、张雷哥儿俩还是流着鼻涕的小孩儿。他们说话特快特卷舌儿,我几乎听不大明白。爷爷说,大申刚才跟他妈要了几个钢镚儿到街上踅(xue)摸着什么吃的去了。大申长大了,娶了媳妇儿。去年张申带着媳妇儿到了桂林。久不见,抽条儿个儿高了。我说“好久没听到地道的北京话了,你的京腔特浓特卷舌儿,相当正宗。‘他自豪的说,咱不正宗,还能有谁比咱正宗。’

回去后张申把在桂林的事儿并发照片儿在朋友圈里告诉他的哥们儿说:桂林到处是我大姐夫的字儿。我不骗您,不信您瞧瞧,好家伙。

明星臧天朔的点评:臧天朔(天瑋)能把张申兄弟一家上下几十年写的如此生动大气有趣京味的如此彻底,读者可以有很多的角度去领略北京-广西!

弟媳李姌的评价是:‘大姐夫,您的字能让人感受气质,让人温润而泽 ;您的字让人感受到心灵,可以岁寒松柏;您的字让人感受胸怀,可以气势如虹。喜欢您的文章,京味儿,京韵,京腔儿,京调儿。让人回味无穷!’”

怎么样,看完你就知道秦老先生的“货色”了吧。是不是蛮地道?这次“桂林有电一百年”的征文评奖结果:文章类他获一等奖,照片类获优秀奖,获得专家认可。在结果没有公布之前,网上投票还在进行是的2019.12.31的《广西日报》桂林供电局的专版上,就采用了他的文章特别注明“本稿来源‘桂林有电一百年主题作品征稿’”有删节。而网上投票倒是难倒他这么大年纪的大爷、大妈、朋友、同学、街坊。他根本不懂这种新鲜名目,更不懂操作。投票开始已经一整天,他的文章被人家遥遥领先10倍,照片组更是由于6张分开,拉散了票源,几乎全是0票远远落后人家2000票。这时他才开始边“醒蒙”边向我学习后还教别人投票。最后竟以双双票数盘踞高位夺冠。就连我们的编辑都惊讶,此人人气如此高涨?最后依据主办方的“同一作者不重复获得等级奖”规定,照片类屈居优秀。可见他在桂林的人气人缘人和是何等高的程度。这又是一个“一炮两响”。响过了四,进入了五。五连发。好难得。

在照片类中,《旧照忆往事 电业朋友 安好》。题目亲切,一下子拉近了关系。用6张最为普通的老照片组成的图文故事,描绘入微。没有特别的立意、一般的构图、更谈不上用光和色彩,仅仅是快门咔嚓的瞬间记录存像而已。但只要耐心翻看每一张照片的后面,都有生动的往事。体现了作者与电力人的交往,不忘初交、意切情深,以及他对供电职工们、中共党员先锋队的高歌赞美。照片后面是历史、抚今追昔。在怀旧、含情悠远。有故事、回忆详实。言语感人、有赞扬有歌颂更有时代感。连我们都感动的在朋友圈里转发。朋友赞许他是作家了。他又是围绕电的主题说:“晓得自己这个灯泡的瓦数,只是15瓦,屁亮屁亮。”(意思是水平太低)。当然如果没有桂林供电局主办这个活动,自己就像一个灯泡,仅仅是一个灯泡。没有电,它发不出光,起不了它灯泡应有的作用。此文的确让我们了解了桂林有电一百年来的历史和电工器材的变化。文章句句紧扣“电”的主题。一路写来,街边、学校、乡间、工厂、做电工、当知青、放电影。有市井生活、世俗风情、方言土语、生活变迁,有梦想有憧憬,有60年用电的亲身体验,有各方面的实际经验。看作者的文章犹如听他聊天扯板路,亲切动情引人入胜余味无穷。难怪打动了评委、读者。

秦老谦称自己学历太低,但走的路比同龄人多。人生弯曲艰险的路、周游名山大川的路、云游世界各国的路。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有 “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路”之今说。他自我感觉是“大美自然壮怀,豪情笔下生风”。他说,他看过“大海深远,山河雄美,草色苍茫,湖光秀色”,“登高望远才能领略到最美的风景”,“三山五岳我爬过,五湖四海任我游”,“大海长空敞怀,高山峻岭作笔,江河湖海淌墨,草原苍天展纸,挥毫落纸如云烟” 。我想:如此,怎能写不好字,如此哪能不出文思。

我问,秦老,你为什么不当作家?他笑而答之,其实这些都是我20多年前赶潮,到师大中文系获取文凭为填表“学历”一栏中的“初中”换成“大专”,好看体面,也为评职称加工资铺路。当时学会的电脑操作,要“学而时习之”,不用就会荒废。特别现在这个动指动脑的网络时代,不学就会落后,被人小看。我一直坚持用拼音打字才会正确把握读法,对说好普通话很有益处。不仅如此,去年他还学会了日文输入法,注音排版翻译过几篇文稿。

20多年来,秦老断断续续地将自己的这一生、上辈的事以及遗存残留的零散文字笔记记录整理下来,将近百万字的分时分段成稿《国宝半世回首》(国宝,秦老的乳名,生于1951年10月1日)。还有漫长的知青生活7年共27篇《遗留在田里的红花草——知青50周年回味》6万余字。《桂林老街老巷记忆》18篇近5万余字。用电脑记录下来,留存后世。

“常年站立抬手舞臂推前收后,烦了。坐下来活动一下手指上下跳动。根据现代医学这是预防老年痴呆。当然,我不会丢掉本行,写字快见效高,淋漓畅快。写文章确实累,要写出你们征稿这样的文章要花10天,每天至少4个小时的工作量。眼睛吃不消,精力消耗大。”秦老戏言,自己腰间别了好几把刀,没有一把是利的。如今退休8年,经常写字、治印的用具6件:笔、墨、纸、砚、刀、石;每天的电子工具6样:电脑、笔记本、平板、相机、电子词典、手机都是必摸的。(台式电脑容量大,编辑照片扫描资料;笔记本电脑携带方便,天冷窝在床上操作;平板电脑翻阅微信、收看学习外语跟随朗读、看外语视频锻炼听力。特别是治印时边听边刻,学习工作两不误;相机留下作品和人生影像资料;卡西欧电子词典,有日汉、汉日、中英、汉语、古汉语、唐诗鉴赏、大不列颠百科等字词典,遇到不懂的立刻翻看;手机则是保持朋友联络,接受应酬。)三个工作台轮流坐班。

秦老说,其实,写文章是十多年前的事。开始在《今日阳朔》、《今日漓东》、《秀峰资讯》、《花桥》、《独秀》县处级的报纸杂志。逐渐又在市一级的《今日桂林》、《桂林旅游》、《桂林晚报》、《桂林日报》、《桂林生活网》发稿见报。去年的广西群众文学作品评选获奖。最后一天在《广西日报》上发文。一路走来我说是“十年一剑——终见功夫”,他却用桂林的俗语大声说道:2011年起开始获奖是“八年熬硝——炮炮打响——越打越远”,取代了我的说法。

秦老把“桂林有电100年”征稿活动完结,又是以电为主题来形容帷幕落下,台内幕灯渐灭:“我走出此地,夜空中华灯闪烁。相信明天、今后会更加星火灿烂。”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一天。

感谢秦老腾出宝贵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并提供详尽的文字资料指导我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