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初,朋友相聚、公司年会、家庭团聚等场合往往少不了大鱼大肉、烟酒助兴,殊不知,不经意间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和酒精、尼古丁却暗藏着对心脑血管的威胁,心血管专家提醒说,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是“罪魁祸首”,主动管理“坏胆固醇”,有助于保护我们的血管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胆固醇”是心肌梗死的“元凶”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与庞大的血脂异常人群关系极为密切。血脂异常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脂当中的胆固醇升高或者甘油三酯升高,抑或两者均升高;其中对心血管健康危害最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含量的升高。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死亡病例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BMI(体脂健康指数)等其他与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胆固醇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专家说,人体正常的动脉内壁光滑、坚实而富有弹性。而“坏胆固醇”却会在血管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不断增大,使动脉血管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死、脑软化等。更可怕的是,这些斑块就像“不定时炸弹”,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破裂,迅速阻塞血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胆固醇”升高是心肌梗死的“元凶”,也是脑血栓的“帮凶”。因此,专家呼吁大众提升对“坏胆固醇”危害的重视程度,把“坏胆固醇”管理起来,从源头上遏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简称动粥疾病)。

三步走管住“坏胆固醇”

要想管住“坏胆固醇”,科学的检查、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必需。专家建议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积极检查胆固醇。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1次血脂。

二、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确定胆固醇治疗目标。

由于胆固醇在不同危险人群中引发心血管事件的危害程度不同。因此“坏胆固醇”水平要控制在什么范围需要因人而异。

如果用红色(极高危)、橙色(高危)、黄色(中危)和绿色(低危)分别代表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则不同危险程度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坏胆固醇”控制目标。整体危险性水平越高的人群,其“坏胆固醇”水平必须控制得越低。

三、坚持降胆固醇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很多患者认为“我已经吃了降脂药,胆固醇水平正常了,可以停药了吧?”实际上,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对于橙色风险的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消失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

健康生活:“戒烟限酒”必不可少

专家指出,防范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还需要认真从生活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就可以使胆固醇降低7%-9%。

不健康饮食方面,高脂饮食是动粥疾病致病因素。“从地域上说,我国北方地区动粥疾病发病率普遍高于南方,这就和北方天冷、人们喜欢吃肉有关系。”专家建议,除了脂肪,胆固醇含量较高的动物内脏、鱿鱼、生蚝、蛋黄等食物应该谨慎食用。比如,有动粥疾病风险的老年人每周食用蛋黄建议在两个以内。年底节日期间肉类食物较多,高风险人群更需当心。

烟、酒对动粥疾病的发生也有影响。有医学文献认为,适当的葡萄酒可对血管功能有益。但这也不能过量。专家建议,男性每日摄入酒精不要超过30克,如果是60度的白酒就在一两以内。香烟中尼古丁成分对血管壁有直接的破坏作用,这种负面影响是不可逆转的,长期积累将对血管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动粥疾病高风险人群必须做到完全戒烟。

规律运动方面,可以遵循“一三五七”原则。一:每天锻炼一次;三:每次至少30分钟;五:每周至少运动五次;七:运动时心率=170-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