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桓公六年夏,北戎伐齐。

这场战事没给齐国带来实质性的灾难,却给前来救援的郑国埋下了祸根。

郑国作为最后一个分封的诸侯国,自东迁以来经历郑武公、郑庄公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此时的郑国已经具备了号令诸侯的实力,史称“郑庄小霸”。

齐国有难,便立即派遣使者向郑国求助。那时的诸侯各国还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礼乐制度也还没完全崩坏,一听说北戎侵犯齐国,各国纷纷救援。郑国更是派出了太子忽率领着大军前来救援。

太子忽果然不负众望,一场征战下来俘虏了北戎的大良、少良并数百军士,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战事顺利,结局也皆大欢喜,庆功宴上却发生了两件不愉快的事情,为郑国也为太子忽埋下了祸根,这两件事却都与齐侯的女儿有关系。简直就是桃色事件引发的血案

首先,庆功宴上,鲁国在排班次的问题上处理不当,从而与郑国结怨。

当时我就有一个疑惑,齐国的庆功宴为什么要让鲁国来排班次!这明显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搞不好要给自己惹来一身骚。

位次不好排啊!按功劳大小吧,得罪大国;按爵位高低吧,怠慢有功之国。作为周公之后的鲁国,礼乐制度的坚实拥护者,最终选择了按照分封先后排了位次。

郑国是西周最后一个受封的诸侯国,同时也是本次战役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诸侯国,鲁国却将其排在了最后。

我的第一反应这是齐国使出的离间计,齐国故意将这么一个大难题甩给鲁国。因为这次事件直接激怒了太子忽,并导致郑鲁郎地战役的爆发。本是来解齐难,却使郑鲁两国反目。情况真的这么简单吗?

接着往下看。

接下来,就是后世闻名遐迩的“齐大非偶”的典故了。

郑国的太子忽可以说是年轻一辈里的佼佼者,早在十四年前发生的那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周郑交质中,太子忽便以诸侯世子的身份进入成周,这在诸侯世子中可是头一份!郑国的国际地位也得以迅速蹿升,就连齐国都要仰其鼻息。

齐侯早前想把女儿文姜嫁给他,不料狂傲的公子忽宁肯娶小国陈国的女儿,也不愿娶文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经》中有一首《山有扶苏》据说就是文姜被拒婚后所作:“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意思是说: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美男子子都啊,却遇见你这个狂徒。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好男儿子充啊,却遇见你这个狡童。

文姜没能嫁给公子忽,最后嫁给了鲁桓公,也就是上文中排位次的鲁国国君。这里八卦的气味开始飘散了,看来鲁国并非被齐国算计,而是主动请缨接了这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或许是鲁桓公发现婚后文姜似乎心不在焉,就断定文姜仍然心属郑突,因此才下了这个套。感情是鲁桓公想给情敌一个下马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公子忽知道鲁桓公心中所想的话恐怕要大呼冤枉,文姜心属之人分明是自己的亲哥哥,未来的齐襄公。鲁桓公这个糊涂蛋,直到被老婆和大舅子毒死时才了解了真相。

今日宴席上,齐侯见公子忽仪表堂堂,又兼文治武功样样出彩,刚按捺下去的贼心又浮了起来:再一次提出了联姻之意。

齐国出美女,《诗经》中《硕人》一篇就曾极言齐女的美貌,文姜虽然嫁了,比她更貌美的齐女有的是,只要太子忽愿意,他可以随便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想到盛情的齐侯又被打脸了,当着天下诸侯的面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公子忽再一次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还拽出了一番大说辞:“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

一句“大国何为”直接显露出公子忽的狂傲不羁。藐视诸侯的态度,伤的可不止齐侯的心,在座的大国,或自以为的大国心里都不免犯了嘀咕,这个小子是真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啊!

公子忽确实够狂,连拒两次齐婚,直接惹恼了齐国。齐鲁两国是传统大国,联起手来能量不可小觑,公子忽尽管再能力超群,在春秋那个各国制衡的时代,公子忽可谓是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郑庄公去世后,太子忽即位,史称是郑昭公。没多久就被宋国女人所生的庶弟公子突篡位,在礼乐尚未完全崩坏的春秋初期,拥有合法继承人身份的郑昭公本应获得更多的同情,诸侯国应该派兵匡正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鲁、宋、陈、蔡不仅没有帮助公子忽,反而联合起来助突伐忽,公子突(郑厉公)篡国实际上得到了诸侯国的支持。

郑庄公死后,郑国六易其主,原本雄厚的国力最终落得个只能于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可怜境地。郑昭公忽,原本仗义疏难,却为郑国、为自己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