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东郊灵山南麓有座“伊斯兰教圣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当成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见证。墓是真的,但所葬非贤非圣,甚至无名无姓,应该叫“伊斯兰教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山挖建的马蹄形陵墓,被半月形石柱回廊拥抱。中央有四方亭,下面两具石棺盖,周围置历代石碑。今人宣称:“唐武德中,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门徒四人来华传教,其中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后葬于清源山东翼灵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说法源于明人何乔远所著《闽书》:“灵山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 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圣人,生隋开皇元年,……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曰西言圣人之墓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夜光显发”,纯粹就是谣言,怎么能当史料?但也不能说何氏“编造”,他用“回回家言”就把文责推得一干二净。明确告诉世人,我就是道听途说,咋的?爱信不信。将圣人名译作“吗喊叭德”,与今人“补药碧脸”何其相似?吴鉴《重立清净寺碑记》译圣人为“谟罕蓦德”,何乔远学识渊博,不可能不知道。后世用他听来的段子将无名坟夸饰成“圣墓”,不仅离奇,恐怕另有蹊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武德中”即公元618至626年。根据伊斯兰教历史,公元620年前后,才有人对穆罕默德的预言感兴趣,开始加入他的“朋友圈”。公元622年,为逃避麦加(Mecca)贵族迫害,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随者出走麦地那(Medina)。这期间,他的宗教还是“异端邪说”,被麦加统治者打压。直到公元630年,他率领穆斯林武装征服麦加,麦加精英才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显然,武德年间是穆罕默德最艰苦的创业阶段,正在与对手玩命厮杀,哪有功夫将得力助手派往遥远的未知世界传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泉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制,始有“泉州”,但制所为今天的福州。唐景云二年(711)才有现在的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辖莆田、清源二县。泉州港在晚唐“开闽三王”后步入繁荣,此前基本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三贤、四贤”在哪个“泉州”传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斯兰教典籍也从来没有“四贤”的说法,不知其为何许人。“三贤、四贤”在中国做过什么?立于元至治二年(1322)的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文曰:“……此二人于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据传为有善行者。”“法厄福尔”(al-Faghfur)源于波斯语,意为“天子”,专指中国皇帝。姑且不论真假,阿拉伯人仅以“据传为有善行者”概括其功绩,根本没有说“贤”道“圣”。碑文严谨,因为有非常功德才可称“贤”称“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林之奇在他所著《泉州东坂葬蕃商记》中说:“三佛齐之海贾,以富豪宅生于泉者,其人以十数,试那围其一也;试那围之在泉,轻财急义,有以庇服其畴者,其事以十数,族蕃商墓其一也;蕃商之墓,逮发于其畴之蒲霞辛,而试那围之力能以成就封殖之。其地占泉之城东东坂。……俾凡绝海之蕃商有死于吾地者,举以此葬焉。经始于绍兴之壬午,而卒成乎隆兴之癸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重立清净寺碑记》载:“绍兴元年,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者,自撒那威从商舶来泉,创兹寺于泉州之南城。”“兹寺”即南城已毁的清净寺。显然,“试那围”全名为“纳只卜·穆兹喜鲁丁·撒那威”,当时穆斯林习惯将出生地缀入名字。早期史籍对海外人名地名的翻译五花八门,为后世考证带来无尽疑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绍兴年间,在泉州出生的蕃商试那围应蒲霞辛倡仪,出资在灵山建造穆斯林公墓,以安葬客死泉州的蕃商。林之奇是福州侯官人,时任泉州舶提。作为主管海上交通的领导,他自然熟悉这些对泉州有影响的富商,所记应该可信。耗时一年,墓园竣工,没提到什么“圣墓”。说明这两座无名坟,南宋绍兴以后才出现。

明《闽书抄》还真给出“圣墓”主人的名字:“三贤沙谒储,四贤我高仕。”现在导游词也这么宣讲。再看《重立清净寺碑记》:“至隋开皇七年,有撒哈八撒阿的·斡葛思者,自大食航海至广,方建礼拜寺于广州,赐号怀圣。”穆罕默德40岁得到神的启示,开皇七年他才17岁,哪有弟子航海至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怀圣寺更离谱,礼拜殿梁上有题字:“唐贞观元年岁次丁亥鼎建,民国计四年岁次乙亥三月廿一日辛未第三次重建。”伊斯兰最早的礼拜场所就是麦地那穆罕默德家,那有什么寺院概念?直到将麦加克尔白(Kaaba)神殿改为清真寺,穆斯林才有了朝拜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撒哈八”(Ashab)即阿拉伯语“圣门弟子”,清净寺原名“艾苏哈卜”也是这个意思,中译“圣友”。“撒阿的·斡葛思”、“沙谒储、我高仕”,什么叫以讹传讹?不懂阿拉伯语,人名翻译错乱,才闹出许多国际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末“亦思巴奚”战乱前,因为有蒲寿庚家族,伊斯兰在泉州混得风生水起。明朝时,泉州曾发生反回排外现象,伊斯兰教遇上麻烦。郑和请求颁旨保护泉州伊斯兰教,明成祖准奏,于永乐五年(1407)颁《敕谕》:“……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现墓中立石碑,记述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下西洋前曾“于此行香,望灵圣庇祐”,落款为“镇抚蒲和日记立”,始有“圣”字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考证,蒲和日是阿拉伯巨商蒲寿庚后人 。蒲寿庚是航海世家,曾“导元倾宋”,独霸市舶,后人又参与元末“亦思巴奚”战乱,引发天怒,所以明太祖颁旨,蒲氏余孽“世世无得登仕籍”。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需要熟知东非航线的专家,是以启用此人。蒲和日返航归国后,被加封为泉州卫镇抚。如果蒲和日真是蒲寿庚后人,这座“圣墓”所葬,十有八九是助元灭宋、曾被大明禁止入仕的“蒲氏余孽”。那么,泉州人该当何处?当地穆斯林每年游坟朝拜者,很可能是元末“亦思巴奚”战乱的祸首!真相令人唏嘘,更不敢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这里,其他琐碎细节已无关要紧。可以肯定,灵山有墓,但没有“贤”,更没有“圣”,甚至无名无姓。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墓中所葬为客死泉州“有善行”的伊斯兰蕃商。愿他们安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