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指出,2018年,全国95.22%的法院建成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诉讼服务大厅,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的诉讼服务。
蓝皮书称,依托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诉讼服务平台及律师服务平台,人民法院不断拓展对当事人、律师和社会公众的服务渠道和服务内容。
例如,积极提供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庭审直播、文书查询、诉讼档案查询等交互式、全方位、立体化诉讼服务,实现了重要信息主动告知、即时查询和有问必复,从而初步形成线上线下、庭里庭外多样化司法服务体系,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累。
据蓝皮书项目组介绍,去年有82.67%的法院开通了诉讼服务网,为当事人、律师提供服务;77.64%的法院开通了12368诉讼服务热线,以电话接入、语音和短信等方式,为公众参与诉讼活动提供了更为多样、便捷的方式。
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已有超过44%的法院开通诉讼服务App或微信小程序,极大拓展了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的渠道。
例如,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就以微信小程序系统上线为契机,积极谋划建设移动微法院,力争打造建设集约、服务集聚、数据集中、管理集成的一站式移动诉讼服务体系。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在浙江牵头组建全国联合项目组,开发面向全国法院推广的版本,即微法院4.0版。这一版本实现了从立案到执行的全流程在线流转,实现了诉讼服务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除刑事案件外,法院收案量90%以上的民商事、行政、执行案件都可适用。
据统计,94%的当事人愿意选择使用“移动微法院”,到实体诉讼服务大厅办事的人数明显减少,这也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成为可能。
然而,蓝皮书也提到,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完善和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智慧诉讼服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近年来尽管各地法院在智慧诉讼服务方面都取得了各具特色的成就,但整体上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然严重,智慧诉讼服务在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直接服务基层群众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因此项目组认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呈现出来新特点,对知情全面性、沟通零距离、互动即时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各级法院拓展司法为民新渠道,开创智慧诉讼服务新举措,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未来智慧法院服务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