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在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镇双旗村清澈的水碾河河面上,20余只戏水的野生鸳鸯吸引了不少游客及摄影爱好者,有人戏称这里是“鸳鸯村”。4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当地获悉,为了保护这些可爱的野鸳鸯,村里还颁布了“村规”,以保证河道环境良好。(红星新闻报道:快来看!村里来了一群野鸳鸯,还颁“村规”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村规,村民们不能捕杀水碾河边的各类野生动物,也严禁各家各户往河里排污;同时,村里5名环卫工人,每人负责一段水域,每周必须清理一次河道垃圾,以保持水域清洁。这些具体内容,与一些地方“美丽乡村”治理的做法多有契合,虽然称不上有多少独创性,但以“村规”名义发布执行却让人眼前一亮。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依靠乡规民约进行乡村治理的传统。村规不仅规范约束村民的行为,也为维护乡村自然生态、乡民人际关系等起到了一定作用。

最近这些年,乡村治理重新受到关注,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一个个涉及农村的议题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我看来,实现乡村的复兴,需要从传统经验中去汲取灵感。比如双旗村通过“村规”留住野鸳鸯就是一例,它既改善了当地的环境,也吸引来众多的观光游客,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恢复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与城市一样,都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生活垃圾怎样处理,化学废水如何排放?又比如,村民的民主权利该如何维护,农村自治该怎样更好地落实?所有这些,或许没有现成的历史答案可供借鉴,而需要更多来自基层实践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启发。

应该说,双旗村在这方面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希望后面还能有第二步、第三步……

□聂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