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知CG · 感触创意 · 感受艺术 · 感悟心灵 ”

学CG就关注CG世界

文/索菲亚·嘟胖

本文经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审核后发布

要说今年春节假期无限刷屏的几个关键词,“流浪地球”必须算是其中之一。影院排片场场爆满,全家扶老携幼组团观影,很多已经看过影片的观众,还在继续二刷三刷。

之前有人曾在微博上质疑《流浪地球》特效制作团队并非国人却遭到实力打脸,霸气回应的其中一位就有《流浪地球》视觉特效总监丁燕来。前不久,CG世界采访了《流浪地球》影片视觉特效总监、橙视觉OrangeVFX视效总监丁燕来。

作为《流浪地球》的视觉特效总监,如何协调几个制作公司的?概念设计到后期制作如何顺利地进行衔接?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别着急,我们接着往下看。

从不认同中国特效的“低端感”?

丁燕来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上学时,就喜爱电影并绘画分镜和概念设计。但是对于为什么在毕业之后跑去做特效的问题,他告诉CG世界,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是来源于对画画的喜爱,毕竟特效既能满足他对于画面的创作,还能满足对于技术的探索;

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人做特效始终透着一种“低端感”,对此他并不认同。再他看来,国内行业人和国外一样,都是具备创作力和艺术修养的专业人才,这群人更是不服输,不放弃,不低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特效受到全世界的称赞。橙视觉就是其中一个团队。

橙视觉OrangeVFX成立于2014年,在北京、青岛和南京均设立工作室。作为橙视觉CEO及视觉特效总监,丁燕来代领整个团队参与制作了20余部电影以及30余部电视剧,并涉及广告,宣传片等制作内容。这次作为《流浪地球》特效制作主力军之一,更是为中国特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何从概念设计到后期制作?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流浪地球》里的概念图咋设计的?概念艺术总监专访!》中介绍过,特效团队也是较早进入项目的部门之一,和概念艺术团队、制片团队和美术团队,作为影片初期主创一同开展影片前期的开发和筹备工作,与郭帆导演进行划分并梳理剧本,考虑CG制作方向和未来方案如何落地。

所以从概念设计到后期制作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概念设计阶段主导的是整个世界观的建立,以及每个东西的造型和设计;确定之后就进入到制作资产阶段,比如发动机、车等;拍摄中后期就开始投入资产类的制作。

影片视觉特效总监“回避技术”?

丁燕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像科幻类的某些类型片来说,有时候特效和美术的地位是相同的,《流浪地球》影片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是“表现形式”,团队用心程度、制作规模以及艺术&想象力的体现,以及表现出视觉主体位置、画面艺术效果和画面层次。对于中国的目前的特效制作水平来说,中国已经有了很具有能力的公司以及艺术家,如果未来中国电影还能够继续飞速发展的话,需要有更多的优秀的艺术家出现。

多个制作公司如何协调?

正如大家已经了解过很多次,《流浪地球》全片数字特效是由墨MoreVFX、橙视觉OrangeVFX、Pixomondo和Dexter主要负责,以及其他一些中国公司共同完成。这么多公司参与项目制作,自然就会遇到流程、项目进度、镜头分配等诸多问题。

丁总监介绍说,在整个后期阶段由郭帆导演和我在负责特效制作的内容方面,孙敏老师和她的后期制片团队在负责整体的后期制作进度控制以及对接工作,在需要共享的资产阶段,资产最基本的是要统一所有公司制作软件的版本。尽量不使用各自公司自己研发的插件,制作时一定要使用软件的基础功能。

选择公司时要提前沟通,每个公司的制作流程是什么样的,他们各自使用的渲染工具是什么等等。这样可以保证各个公司在资产共享的时候把性价比提升到最高。但是每家特效公司都有各自的流程并不能完美的统一,但是4家公司在最初的合作模式建立后在后期管理的统筹下花了些时间进行商议,并统一尝试进行多次流程方案的测试,根据自身及各方的情况,讨论出比较合适的特效制作流程及资产共享模式及优化配合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慢慢建立其有效对接机制,搭建出属于《流浪地球》制作需要的统一流程标准。

在选择镜头分发给各个公司的时候也是有很大的考虑,最终采取了“场景切分”的分配方式。一个场景只需要在一个公司内部完成,不需要把资产共享给其他公司。逆向思维想一下,这个方式就是再科学不过的了。影片涉及到大量的资产,如果拿整体资产进行打包再到各个制作公司进行展开,势必会影响项目进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沟通成本。

镜头的分配和制作是有技巧的

据了解,《流浪地球》特效制作涉及到大量的纯CG镜头,在制作开始之前,导演、视效总监、后期制片和各个公司召开制作会议,讲解制作需求,讲制作技术,看大量参考,先定制方向/风格,尽量保证每个公司的镜头制作标准是一致的。

但是对于贯穿于影片的发动机或车这类共享资产,不可能每个公司都出一版,所以在资产制作确认之后会做技术绑定,之后会有一些动态测试,包括车辆的减震、压过路面车痕的宽窄等,在一个制作团队设置好,再传达给其他的制作团队。尽量把所有的数据都能实时的共享给各个制作公司,保证大家的信息一致性,在这点上《流浪地球》的后期制片团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转。

制作过程中渲染是个难题?

《流浪地球》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时间已经跨进了第四个年头,而特效制作也经历了近1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少对这种类型电影的制作,制作中会不断的出现问题,在《流浪地球》的整体制作周期内就是在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度过的。例如渲染其实就是个难题。

对于《流浪地球》的制作渲染量可以说是巨大的,据丁总监介绍说,由于国内目前都很难有如此大体量的特效电影制作出现,对于各个制作公司来说此次制作的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由于《流浪地球》大规模重资产的三位场景非常多,制作初期甚至出现了20几个小时渲一帧的情况,这对于这么大体量的电影后期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在逐渐在优化场景并解决场景内部问题之后,时间也得到了大幅减少。如何进行场景优化、灯光优化以及场景灯光设置,如何做一个真实、光线丰富的场景,这些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

技术其实并没有特别困难和深奥,如何能够更加科学的制作,如何优化科学地配置资源才是重要的。中国特效行业人必须要经历这样的项目进行锻炼和尝试,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剪辑、DI和调色都面临挑战?

据介绍,除了视觉特效制作,《流浪地球》对于剪辑、DI和调色环节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丁总监给我们大概讲了一下制作流程。

剪辑先出了150多分钟的动态分镜剪辑版本,配合剧本旁白;随着剧本调整,又做了关于重要场次的previz,时长大概是30分钟;剧本定稿之后,进行拍摄;再带着分镜/previz版本进行剪辑,进行重新调整,这也十分考验剪辑师的功底;之后将确定的特效Layout镜头填充到剪辑里,逐渐从线稿变成色彩、完整的动态版本,从而实现各个环节的平衡。

如何实现我们自己的

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

概念设计和美术设计其实很难具体落实场景中的所有细节,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特效是影片的第二次创作,每一个场景都要具体分析。这就涉及到了“特效风格”问题,在没有任何影片参考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这也是在前期创作中的难点之一。

因为不能拿好莱坞式的影片进行照搬,制作团队也是花了很多心思来思考这件事情,并没有把科幻推到特别远的未来。因此在影片中有大量的东西都是我们身边可以见的到的。

而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影片监制刘慈欣所说,要真正找到属于中国厚重感的东西,尽量增加生活中所能见到的细节,大家看到之后会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而不是说照搬好莱坞未来科幻的感觉。

所以在制作中他们参考了大量现实的东西,比如在预告片我们看到的从三元桥到中央电视台那条主路的场景;再比如,影片中出现所有山形并没有像比如欧洲比如魔戒里面的那种山来设计,而是按照国内山形地形设计出来的冰原场景,让观众感受到这是我们中国的,不是好莱坞式的,找到属于中国的文化元素,一点一点的进行制作,而不是一味的照搬。

《流浪地球》

为何受到观众好评?

在大年初一正式上映之前,《流浪地球》点映就收到了部分观众的好评。这和制作团队的用心是分不开的。丁总监介绍说,他们确实考虑了很久。

从技术方面而言,视觉特效要符合叙事节奏,技术制作和艺术设计不能让观众出戏,也不能感到违和感;从情感方面而言,要让观众觉得舒服,不是灾难片的那种恐惧,也不没有情感上的纠结和难受。这样才能让观众真正认同这部片子。

截止到目前写稿时间为止,《流浪地球》内地累计票房已经突破26亿,而且数据还在不断增长。在和丁燕来总监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电影、对中国特效行业的赤诚之心和无限热爱,有这样无数的中国特效人对于技术和艺术的无限追求与不屑努力,一定会迎来中国特效的灿烂明天。

《流浪地球》视觉特效总监丁燕来专访:中国特效必须经过锻炼和尝试,才能取得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流浪地球》视觉特效总监丁燕来专访:中国特效必须经过锻炼和尝试,才能取得进步

本文gif均来自《流浪地球》

橙视觉特效解析视频

可以给我们留言

期待着和你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