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见?我常常陪着看着孩子玩,怎么会看不见他呢?”可你是否想过,你有没有身在此地,心却飞到工作上,家庭琐事上了。若没有,你有没有去认真聆听过孩子的童言无忌,和那一个个“为什么”;有没有试着理解他们对雷声和某些看似平常的东西的恐惧;有没有陪他们一起,为一朵野花的绽放而高兴......

看见,不是指用眼睛,而是用心,去看见另一颗心。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一颗细腻无瑕的心,你,真的用心看见了吗?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这需要家长们先看见孩子们的感受和情绪,否则何来理解和接纳?

电影《狗十三》当中,女孩因心爱的狗被爷爷弄丢了而伤心不已,坚持在外面找狗。她的家人见狗一直找不到就买了一只相似地给她,不料被她一眼识破,家人却说她是不懂事,在与家人怄气。她也说过,“我并不是非要那条狗,但这是你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吗?”可是,有谁放下了长辈的高姿态向她道歉,有谁真正去理解她失去狗的悲伤,有谁给了她温暖的安慰和支持。相反,他的父亲用打骂压抑她对狗的渴望,也压抑了她对被理解的渴望,最终是她变成了一个不再表达自己渴望,不复活力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小女孩,她非常喜欢一个娃娃,但娃娃特别贵。她请求她爸爸买给她,她爸爸却说:“哎呀,这有什么好玩的呀,不要买。走,我带你吃好吃的。”女孩就哇哇大哭,她爸爸就叹着气,无奈地买下了那娃娃。但是,女孩并没有高兴起来,她心里还是会别扭。那是因为他不过机械地听到了她的请求,然后从自己的角度,想法去看待这个娃娃,并没有真正的去看见她的感受。后来,他常常在她表达完对某物的喜爱或渴望后说,“这有什么好的呀,真无聊,真幼稚......" 女孩慢慢地不再表达她的渴望和想法,慢慢地开始迎合爸爸,因为害怕自己被否定,被拒绝。慢慢地,她变成了一个讨好型人格,习惯性地委屈自己讨好别人,缺乏自信,也很难看到自己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志红曾说过:无回应之地即绝境。

回应是看见对方的真实情绪和感受,看见对方内心的渴望。而不是简单地就你自己的观点和角度,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样回答对方,这种对话,像是各自孤立的人们,关着心门,没有心灵间的接触,只好独自感受着不被理解的孤独,不被接纳孤立无援的绝望。

当孩子因为怕黑向你求助时,他需要的不是你无关痛痒的“不要怕,要勇敢......”,更不是批评他“怎么这么胆小。”,因为小孩有害怕的事物是很正常的。而是你的感同身受和贴心陪伴,说一句“我在呢”,陪他勇敢面对,给他时间战胜恐惧。

心理学家表明,人们表达一个想法或情绪时,就像是在向对方释放一种能量,如果对方看见了并很好的回应了,那这能量就会变成生命力,即正能量;如果这个能量不被理解或被忽视,它就会变成攻击性,即负能量。攻击性向外释放就会变成恨,愤怒,毁灭欲等等,若向内攻击自己,严重时可能产生抑郁症。

愿每一个家长都能尽力去看见,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看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