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把手机里的民谣歌曲都给删掉了,这些年民谣烂了大街,街头巷尾到处都飘着民谣曲目。街头的理发店里放宋东野的《安河桥》,巷尾的菜摊放陈粒的《走马》。人们吵吵闹闹熙熙攘攘的穿街过巷,声音混杂沸反盈天。

老实说,这些歌都是精品,都曾叫醒我的耳朵。但是有那么一瞬间,我很难过,我不像当初那么喜欢它们了,我觉得这像是一种背叛,背弃了曾经热爱过的一些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知乎上有个热门提问,你是在那个瞬间对华语乐坛失望的?

在之前,民谣还是被视为小众的代表,六根弦上的胖子宋东野还在酒吧唱着自己的《鸽子》,那时候上电视几乎是音乐人唯一的被大众快速熟知的方式,其实宋冬野的董小姐,马頔的南山南都是被人在电视上翻唱火的。后来翻唱节目实在找不到好歌了,电视台就开始策划原创类的音乐节目,才横空出世了赵雷,杭盖等人。

下决心不上电视的有,李志算一个,但李志火的太艰难,到现在他快40岁了。

我之前问过喜欢听民谣的朋友,我问他们你们觉得民谣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无非是故事啊,费烟费酒。这算不上回答,活了这么多年,谁还能没一点故事。音乐到底是艺术的表达方式,艺术必然来源于生活。

实际上民谣最初是非常激进的表达方式,它的兴起几乎总是伴随着政治思潮而流行。30 年代的民谣复兴,本质上是左翼运动的一环,是人们的抗议的声音。Bob Dylan 的偶像 Woody Guthrie 和 Pete Seeger 在那时候组了一个叫人民之歌的乐队,歌唱战争和政治对人民生活的压迫。

后来 Bob Dylan 在 60 年代越战背景下,写出来 Blowing in the Wind,引领了新民谣浪潮。歌曲发表几个月之后,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 I Have a Dream 演讲,拉开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大幕。

后来 Bob Dylan又影响了很多人,有了各地的民歌运动。

曾经教我吉他的学长跟我说,中国民谣起始形式最初是是布衣乐队《罗马表》这类歌曲。

我觉得 70年代民间俚曲改编过来的地下歌曲,或者源自民众的歌曲,像西北大地唱着的《花儿》秦川上唱着信天游的也是民谣的一种,但很多听民谣的人都觉的这些即土又俗。

在我们这里的,好像民谣从来没激进过。从 1995 年开始,我们听的就是《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恋恋风尘》。

我们的民谣歌手从一开始,唱的就只能是小情小爱小迷茫。

老编辑在知乎上说中国民谣两大窠臼,唱别人想去不能去的地方,唱自己想日不能日的姑娘。

于是人们跑去跟风从《董小姐》听到《南山南》,一个人说好,大家都说好,一个人唱,大家都开始唱。

庸众不思考,人民不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我难过的,并不是觉得如今听民谣的人多了,觉得小众的变成大众的,人越来越多,好像被别人抢走了宝贝。而是觉得唱民谣越来越多,伪民谣越来越多,真正把它当艺术,热爱它的越来越少。

因为民谣火,混民谣圈有听众有场地。好多人练了三个月吉他速成就敢说自己是名谣歌手,于是真正好的音乐人越来越难被发现。和流行没差,和弦手法简单,旋律类似,情感趋同,声音辨识度越来越低。那么多人唱的,听起来都一个味道。

这个圈子变得奇怪,不是虚头巴脑的站队就是互相吹捧,有些人装B,有些人傻B。

总而言之,就是民谣这东西,越来越不像曾经的民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的音乐,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造就的产物,华语乐坛的冰期,并不是单纯靠着再次复苏的民谣浪潮可以打破的。

你看这就是华语乐坛让我失望的地方,决定这段时间不听歌了。

可能音乐就是这种东西,实在是是不容易让人产生快感,几百首死掉的民谣还不如硬盘里几个g的姑娘来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