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人如何的逃避死亡,害怕死亡,克服死亡,死亡都一直在那里。

——题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本能地不愿谈论死亡。大家所探讨的,大多是如何保持健康、延续生命,如何活得有趣、长寿、远离苦痛等等。很多人看来,死亡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好聊的,人死如灯灭,化成轻烟一缕,这个世界便与他无关。但真的如此呢?可以肯定的是,死亡绝对不会因为我们的避而不谈就不存在或远离我们,每个人都早晚要面对这个课题,既然早晚要面对,我们为何还要逃避呢。

既然要面对,首先就要了解,就要有所准备和探索。关于死亡,咱们一起看看中国古代的庄子和现代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是如何对待的。

庄子:死生,命也。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认为,无论生还是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是不可更改的,这是人类从出生后就必然要遵循的自然规律。

道,是道家哲学的根本所在,代表图形是阴阳鱼,一阴一阳,循循不息,正如生与死,相对又相融,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结束同时又是生的开始。一切都是自然,是道的演化运行。换句话说,生或者死,都是道在运转,在变幻,生或者死,都不是本身所代表的含义,生死背后的真正本质是万物的流转和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德格尔:生死客观存在。

在海德格尔之前,所有西方的哲学家们都认为死和生是两个课题,是对立的,是不可联系的。生与死没有任何关系。

到了海德格尔,他完全摒弃了前人的看法。在《存在与时间》中他说:生死是一体的,不能割开。死,作为人的此时此刻存在的终结,这是任何生物包括人类的一种必然。

但他同时指出,人的存在又有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死是“此在”者自己的事情,任何人或者他物都无法代替。人一生下来就是在朝着这个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死前进着,即“向死而生”,死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而更是一种时间历程,是一种足够贯穿一个人一生的生命体验。

庄子:不知死焉知生?

与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相反,庄子提出了“不知死焉知生”。庄子认为只有先认识到死亡或人必有一死,我们才能对生有更高的理解和领悟。

在庄子看来,人不应该以生为喜,以死为忧,更不必欣然于生,畏惧于死。一切都是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安排好的。生死,是道的转化,生就是死,死也是生,是自然而然的变化,不增一分,不减一毫,所以生了不必欢喜,死了也不必痛苦悲伤,生与死不过是在互相循环,仅此而已。

所以当他的妻子离去时,他不但不去哀伤,反而鼓盆而歌,因为他认为死不是一件值得哀伤的事情,相反,一个人死去了,应该庆贺,因为通过死,我们认识到了道。从对生死的态度,道的一种欣然、自然的追随与体悟,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生死观——不喜不悲,顺其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德格尔:向死而存在。

海德格尔的哲学认为,人一出生就是朝向着死发展的,因为生来就注定了要死,只不过我们的死不知何时到来,因此我们要对死亡保有一颗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过的有意义有价值。

他说“存在着,实际上就是死着”,生与死是并存的,而且随时都可以划上等号。当你明白了死亡的含义,你就会把很多事情看清楚,之后在面对死亡时,你不但不会感到绝望,而且还会从这种绝望里寻找和渴求到生的价值,以便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正是死亡,让我们每个人变得不同,变成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生死的灵魂个体。

结语——

柏拉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加缪说,这世界上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柏拉图并不是教我们去自杀,他真正想说的是让我们理解死亡,然后通过这种练习,懂得生命的意义,珍惜活着的每一寸光阴。加缪也并不是让我们沉迷于死,不去照看活,他真正想说的是,人只有在把死亡弄懂之后,才能对哲学有所了悟,才能对自我和世界有一个形而上的思考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庄子的“以道观死”,还是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你我更好的去“生”,明白了死,也就知道怎样去生。是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还是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活,这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庄子的生死观告诉我们,人生不过沧海一粟,生死在天,凡事顺其自然,不因生而喜,不为死而哀。

海德格尔的生死观告诉我们,绝地之后有新生,死固然可畏,但正由于它的可畏,所以我们才要求生,更好的生,更自由的生,做到不辜负自己,不畏惧生死,不世故不作恶。朝着更好的人类目标,朝着真理与智慧,不停地进取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