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老师钟松荣,退休后回到家乡太平镇。虽然年过古稀,但钟松荣并没有闲下来。去年,他就租用了大南村10亩土地种植莴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下正值莴笋上市季节,钟松荣的农场大片的莴笋喜获丰收,37000棵莴笋,有5万多斤的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松荣介绍,科学施肥和病虫害控制对产量非常重要。他会根据莴笋的不同时期、不同生长情况,科学调整肥料配方,并在发现病株时立即处理。这不仅提高莴笋的产量,也降低了成本。10亩的莴笋从种下到收成,肥料等支出只需要5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莴笋具有清热利尿等功能,加上钟松荣的莴笋质量好,将莴笋整理打包运往附近的集贸市场,上市以来,订单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松荣说,其实对于自己“重新当农民”这件事,身边许多人都是不支持的。“亲戚还有我的中学同学都说,你已经70岁了还要做,做农业做到怕,你出去还要回来?”

在大多数人看来,农业仍然是一个又脏又辛苦的行业,但钟松荣看着大片的土地被撂荒觉得很可惜,便萌生了规模种植的想法。他希望用自己所学回报家乡,给家乡人民规模种植积累些经验。同时,也更好地照顾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松荣95岁的母亲,原来在广州居住,自从钟松荣在太平的新房子建好之后,母亲就不愿到广州生活了。老人家年纪大了想落叶归根,最大的心愿是回乡下住,于是钟松荣就决定回老家照顾母亲。回到村里,闲暇之余看到大片土地撂荒,钟松荣萌生了规模种植的想法。其实,为了追逐内心做农业的念头,他已经暗暗准备了几十年。

1971年,钟松荣带头成立农科小组。1973年,钟松荣在太平农科站上班。1975年,钟松荣到中大读生物系遗传专业后留校,后到暨南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受科研小组的影响,钟松荣对农业产生了兴趣。他尝试过在楼顶种植气雾栽培的香瓜、无土栽培的菜心、无土栽培的红葱和生菜,看到成效不错,觉得自己潜力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松荣的理想是做现代农业,太平的10亩地,成了他的试验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心疼自己的老父亲,钟松荣的儿子钟炳锋辞去广州的工作,跟着父亲回家种菜,成立了共生园农场。

这位30多岁的小伙,动手能力强,成了父亲的好帮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钟炳锋的太太也回到太平,现在除了在基地帮忙之外,也帮助丈夫照顾家里的三个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平淡而开心,钟松荣感慨说,“想想这一年,可能是我最开心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松荣说,人生的很多风景可以寻找到,有些风景得自己去创造,享受过程才是最重要。

从大学老师到农民,从校门到田间,暨南大学退休教师钟松荣不仅完成了身份的改变,也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为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