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择偶偏好中,同质婚和异质婚的特点并存,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在智力因素方面要求对方和自己相当,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男生希望在相同的教育阶层择偶,要求对方高于自己的只表现在相貌这一方面,要求对方低于自己的只表现在身高方面,但人数也不足一半,而对对方的年龄、工作能力、收入、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社会地位男生都表现出非常灵活的态度,还有相当一部分男生对对方的身高和学历也不太在乎。

但女生的情况截然不同,除了在相貌方面对对方的要求比较宽松,在其他方面都要求对方不能低于自己。其中在学历、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社会地位方面,大多数大学生要求对方和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而在年龄、身高、智力、工作能力、收入方面非常强调对方要高于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女大学生仍然固守传统的婚姻匹配模式,即“男高女低”的梯度婚姻模式,她们在择偶时更为挑剔。而男大学生比较灵活,很少有人去主动强调某一方面男方必须高于女方,而是对各种类型的匹配模式表现出接纳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从调查中还发现,男生最看重对方的两个条件是性格和相貌,女生最看重的是能力和性格,而男生要求对方相貌高于自己、女生要求对方能力高于自己的人数很多,可见“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仍起主导作用,女性的美貌和男性的才能仍然是婚姻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交换资源。

在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的匹配方面,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要求。在先赋性因素方面,女生很重视对方的家庭出身,大多数的女生强调对方的家庭背景不能比自己差,有一半的女生希望在自己本阶层内寻找配偶,而男生则对对方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社会地位较多持无所谓的态度。在个人自致性特征匹配方面,女生追求的是向上婚,而男生追求的是同类婚,但男生看重方面比女方少,主要追求智力和教育阶层的同类婚。在大学生的择偶偏好中,并没有如有些学者所说的在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方面表现出典型的同质性匹配的特点。

从大学生的择偶偏好中,可以看到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对人们择偶观念的影响。首先,尽管大学生在择偶偏好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对对方户籍的要求方面,男生和女生是比较相似的,即城市户籍的男女生较为强调户籍的同类匹配,但人数不足三分之一,有一半的城市户籍的大学生不在乎对方的户籍,而绝大多数农村户籍的大学生则对对方的户籍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一点和我国当前城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户籍是人们在择偶时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附着在城市户籍上的福利被不断剥离,城市户口的含金量大幅度降低,并不再成为农村人进入城市的限制条件,因而城市户籍在婚姻市场中的价值也随之贬低,跨户籍婚姻也日益增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能力对其社会经济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种种体制弊端而导致的阶层固化,“拼爹”对个人的社会阶层也有较大的影响。在这双重作用下,女大学生在先赋性因素方面极少有人愿意下嫁,同时在自致性因素方面大多追求向上婚,表明女大学生希望通过婚姻实现向上社会流动,起码要维持在自己目前所在的阶层。而男大学生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不再坚守传统的“男高女低”的梯度婚姻模式,希望减轻自己在家庭中承担的经济责任,甚至不介意通过婚姻的途径实现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因此才会出现在择偶要求上比较灵活。而男大学生在智力和学历追求的同质婚,表明他们把配偶看作是家庭经济责任的共同承担者,“男强女弱”不再是他们的理想匹配模式。

从大学生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的择偶面明显不同。女生盯着的是和自己条件相当及比自己条件优越的男性,而男生可以接受不同层面的女性,即女生的择偶面比较狭窄,而男生则宽泛得多。这样可能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一些自身条件特别优越的女生可能很难找到和自己匹配的“优质男”,从而变成“剩女”,而男大学生成为“剩男”的可能性较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大学生的择偶偏好中,可以发现我国社会在有些方面的开放程度较高,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的界限模糊,渗透性提高。但女生表现出的阶层内婚和向上攀附的梯度婚姻倾向,以及男生追求的教育阶层内婚,都表明即使是大学生这个思想观念相对开放的群体,在择偶中也固守着一定的社会边界,特别是女大学生更为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