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陕西北路》《江宁路》这两天正在刷屏。通过对多位专家学者的采访和抽丝剥茧的史料钩沉,两部纪录片生动复原了两条百年老街周围的建筑里发生的故事,勾起了无数上海人的城市记忆。
这两部满溢上海情怀的作品是怎么来的?近日,上海市静安区文旅局发布了“2019年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记者发现,在2018年该资金的扶持名单上,《陕西北路》《江宁路》恰恰位列前两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安现代戏剧谷”2019年市民剧场版块。主办方供图
响应上海市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战略,静安区也在竭力打造“最国际、最上海”的文化强区,“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正是静安推动文化强区建设最坚实的后盾之一——它鼓励在上海市注册登记的法人及组织申报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补助经费,尤其是在静安区注册或备案的法人及组织,或在静安区首创、首演、首发、首展的项目,以激发静安区的文化活力,扩大静安区的文化品牌影响力。
据了解,“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扶持的项目约40-50个,这些项目既包括戏剧、音乐、舞台艺术、文学出版、美术出版等文艺创作项目,也包括品牌节展、发布、交流等公共文化活动项目,以公益性、主旋律的项目为主,很接地气,但接地气不代表低质量,在专家评审的严格把关下,每年的申报通过率仅1/3。
比如,让网络文学破了“次元壁”,在历史文化名街陕西北路扎下根的“网文讲坛”。上海是中国网络文学创作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自2016年10月启动以来,“陕西北路网文讲坛”每月举办一期,成了国内知名网络作家与读者见面交流、与各领域专家跨界互动的文化平台,通过网络直播,每一期讲坛都能斩获十万人次以上的点击量,是静安区名副其实的一块文化招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名网络作家天蚕土豆(中)作客“网文讲坛”。陈村 摄影
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长、作家陈村是这个活动的牵头人之一,“在一次会面中,陈村和局里聊起了这个项目,大家觉得形式很好,继而发现静安区有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这个保障机制,能承接好项目,我们就正式推进了起来。”静安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文化活动都是一开始有创意,然后双方谈起来,发现合适,最后借助静安区的文化扶持政策落地静安,成长为品牌。
作为文化资源的富集区,静安区鼓励好项目在这里首创、首演、首发、首展,努力尝试,勇于冒险,即便错了,也由静安承担一部分“学费”和“试错成本”,“这样就会有更多项目来静安做尝试,就有机会产生更多好项目。”
这位负责人坦言,在演艺方面,静安有点“吃亏”。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静安不乏大宁剧院、艺海剧院、美琪大戏院、静剧场、上海商城等剧场,但没有大型的超级文化地标。
“静安的策略就是先走小而美、小而精的路线。”这位负责人举例,比如走过12年,每年四五月在静安登台的“爵士春天音乐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爵士春天音乐节”室内演出。图片来源:爵士上海
为期三天的音乐节里,以静安公园为中心,包括兴业太古汇、静安嘉里中心、晶品购物中心、上海商城剧院场以及南京西路两侧,从公园到商圈,从广场到剧院,来自数十个国家的音乐家都会齐聚静安,为爵士乐爱好者呈现一场涵盖音乐、舞蹈、艺术的音乐盛事——除了剧院内的商业演出,所有户外表演均可免费观看。初创时,这只是一个小众的、公益性的活动,在静安区给予连续性的支持后,这个音乐节最终变成商业和公益同步走,成为世界级爵士音乐的传播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爵士春天音乐节”户外演出。图片来源:爵士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静安还另辟出专项资金,用于扶助“静安现代戏剧谷”。在2018年的“上海文化十大品牌活动”评选中,“静安现代戏剧谷”从37个参评品牌中脱颖而出,荣获“上海文化十大品牌活动”称号,这也是获奖品牌活动中唯一一个由区政府主办的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安现代戏剧谷“2019年名剧展演版块。主办方供图
上海有着近百年的话剧历史,一年一度的戏剧谷唤醒了这座城市的传统,让人暂时离开电视、离开网络游戏,走进剧院,去体验更有仪式感的戏剧观演。近几年来,戏剧谷佳作云集,既是戏迷每年必来报到的节日,也是戏剧创作者互相切磋技艺的平台。
2018年,戏剧谷“名剧展演”版块带来了8个国家17部剧目,平均出票率达94.33%,吸引了约3.1万人次观众走进剧场,以50%的国际剧目比例和超过80%的首演剧目比例,率先响应了上海“亚洲演艺之都”的建设。今年的戏剧谷4月启动,其中“名剧展演”将再创新高,邀请11个国家19部剧目来访,上海首演剧目达100%,中国首演剧目达80%。
为了让更多市民参与戏剧,今年的戏剧谷还开了一条“戏暖申城静安文艺路线”。具体来说,在太古汇、丰盛里、梅龙镇广场、恒隆广场、嘉里中心、静安公园这六个静安核心商业区域,将会有遍布街头的城市空间艺术,4月30日至5月5日还会为市民带来270场免费演出。
除了项目和活动,静安打造文化强区,更有底气的地方在于人。
今年春节前,静安区文旅局邀请静安的文化名人搞了一次座谈会,作曲家陈钢、作家赵丽宏等180多人济济一堂,在分析了其它兄弟区的优势后,有人问“静安有什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很快应答,“我们有人,这一屋子的人,就是静安最大的宝藏。”
如今在静安区生活和工作的文化名人越来越多。2018年,静安区举行了“十位公共文化人物”评选,入选人物包括旅美画家陈逸鸣、上海梅尔尼科夫美术馆馆长沙爱德、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发起者曹小夏、连环画项目非遗传人罗希贤、上海朗诵协会副会长狄菲菲、书画家洪健、戏剧推广人李芊澎、海派魔术传承人周良铁、摄影家郑宪章,名人大咖对文化的带动效应有目共睹,他们为静安带来众多文化项目,激发的是整个区的创作活力。
此外,静安区还有众多知名的区域化党建单位,包括SMG、上海报业集团、上海爱乐乐团等,也有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作曲家陈钢领衔的“克勒门文化沙龙”等民间非盈利机构,这些机构自主自发的活动,丰富了静安文化的层次。
“政府扶持的态度,应该是打造平台而不是给项目包办全部,文化主管部门更大的作用,应该是调动区内外各类社会力量,让它们聚合起来、辐射出去。”今年1月,静安区文旅局便团结上海爱乐乐团,在大宁剧院举行交响合唱《启航》专场,让来自214家单位的1000多名党员群众享受了文化大餐。
最近,静安区文旅局面向社会发布了“2019年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与此同时,启动“2019年静安区公共文化项目配送资源征集”,由政府统一采购,为静安人免费送演出、送图书、送师资、送电影……如果说前者是“做名气”,做静安区文化品牌,后者就是“做民生”,做覆盖面,做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活动。
“无论是参与打造国际演艺之都,还是参与公共文化配送到社区,这些政策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为市民服务,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静安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