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风满楼

上个世纪解放前中国命运多舛,既要抵制外侵,又要废除封建制度,还要粉碎军阀统治,一系列艰巨任务都落在了工农红军出身的中国军人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人民经过了14年抗战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打仗要靠武器,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除了从敌人手里夺就是靠自己造,聪明的中国军人开始兴办兵工厂,其中最著名的是八路军军工部的最大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据史料记载,黄崖洞兵工厂共有机器设备40多台,其中三节锅炉1台、蒸汽机2部、切削机床20多部。全厂共有12栋房子,有工人700多人。生产能力最高时达月产七九步枪430支、掷弹筒200多门、五○炮弹3000多发,还可生产刺刀等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路军最大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崖洞兵工厂车床加工

黄崖洞兵工厂为抗战和解放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土造武器的经验也被广泛流传下来。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虽然世界趋于和平,但是以美苏为主的东西两个阵营开启了冷战时代,中国为了不重蹈覆辙,提出了"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的口号,掀起了全国男女老少大练兵热潮。

打仗需要武器,练兵更需要武器,特别是练兵人数众多,枪支、弹药更是无法满足,于是就出现了木制步枪和土造手榴弹的特殊技艺。特别是手榴弹,据说当时按照每名士兵20枚,民兵4枚,老人孩子各1枚的数量储备,生产了十来亿枚手榴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0年代全国男女老少都玩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0、70年代在校学生也训枪,带模具手榴弹

造手榴弹的任务繁重,有任务就要抓好落实。据说黑龙江省民兵为相应号召,研究出了一个体积小、重量轻、机动灵活、方便实用,仅七个人就能操作的造弹神器"七人背"。

为什么叫"七人背"?因为需要七个人密切配合,在形势不紧张时务农干活,紧张时背起来就能走,放下就能造地雷、手榴弹。据说能够在不到半个小时时间就能造出一枚质量合格的手榴弹,可谓走到那里都不必担心弹药缺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人背"教程(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造弹神器"七人背"究竟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手榴弹从外部看是由弹壳、木柄和拉火绳等结构构成,内部由炸药、雷管和保险装置等构成。"七人背"的分工是:制作弹壳3人(造型、化铁、浇筑),拉风箱1人,加工木柄1人,制作拉火装置和组装2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7式手榴弹

首先是弹壳制作。需要小化铁炉、风箱和模具,材料用火柴盒大小的生铁片、木碳或焦炭,制作过程就是燃煤、化铁、浇筑,这些装备一般都是轻便耐用,只不过拉风箱是体力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弹壳种类及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化铁炉的结构

其次是制作拉火装置。手榴弹的拉货装置有拉火环、拉火绳,火帽、拉丝簧、固定夹片、导火索(长2.5CM)和雷管等组成。这是最关键技术最精细的环节,如制作不合格,要么哑火,要么先爆,需要反复测试,一般都有技术熟练的老师傅担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管装硝铵炸药的手雷弹

第三是制作木柄。这就需要自制小木车床,动力靠人工驱动,分脚踏式或手摇式,在削木刀的快速旋转下有模有样的手榴弹木柄就制作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脚踏式木车床

第四就是组装。这是最后一个工序,也是最精细的一项工作。只需要把弹壳、装药、拉火装置等依次安装紧固好就完成了一枚手榴弹的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人背"是那个时代人人必学科目,开创了中国制造手榴弹用时最短,操作最简便的先河,不过要提前备好原料,需要沉稳的性格,技术精湛的艺人。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这些都已经落伍和过时,但永远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永远被怀念和珍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