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人们都只看见过在板凳上耍把戏、演节目的,而很少有人看见在板凳上干农活、种庄稼的,而无独有偶,本文讲述的正是一位:在重庆市江津区南部山区的柏林镇沙河村七社,有一位双腿高位截肢,常年在两条小板凳上干农活、种庄稼的重度(肢残一级)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张发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区残联、沙河村负责人在田间与张发权合影)

阳春三月,正是春耕大忙季节,柏林镇沙河村党委书记黄昌佑在下乡检查工作时,看见一位没有双腿的残疾人正在板凳上挖土劳作,而且挖得很有质量,这人正是张发权。于是,黄书记当即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到了同学群里,并简单介绍了下情况,顿时,在同学们中犹如热油锅里泼凉水炸开了,同学们都纷纷为这位身残志坚、勤劳苦干的残疾人点赞,有的说他双腿都没有了,还那么的辛勤劳作,其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值得大家学习;有的说热爱劳动的人会长寿;有的说他的事迹很典型,值得好好宣传报道......看了这个报料,为挖掘背后的故事,传递更多正能量,教育感染更多人,笔者走进了这位在板凳上辛勤耕耘的传奇人物。

高位截肢 失去双腿

今年已是65岁的张发权,1977年,20岁刚出头就顶替父亲工作,成为江津县粮食局紫云粮站的一名仓库保管员,这在同龄人中他是很幸运的。在那个年代里,能有一份拿工资,吃“皇粮”的工作(特别是在粮食系统工作)那是令人很羡慕的。可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令他没想到是,老天爷不长眼,让他遭受了三次截肢的折磨,尝够了难以忍受的疼痛煎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是1983年,参加工作还没有几年的他,因患脉管炎左腿被截除,截除部位是在膝盖以下五、六寸处。

第二次是1991年,左腿截除后时隔8年,他的右腿又因患脉管炎高位截肢。

第三次是2000年,左腿膝盖以下的那段小腿,因脉管炎问题未得到解决,配上假肢疼痛难忍,导致再次高位截肢,从此失去了双腿,成了个“半节人。”

在回忆到他的三次截肢经历时,老张说:“我一生经历的三次截肢,所遭受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板凳相伴 耕耘不息

2003年,因粮食系统改制,职工们被解除劳动合同,不到50岁的老张,因此提前退休回家。在常人看来,老张既是重度残疾人,又是粮站退休职工,应当是在家人的护理下,过着清闲的生活。可老张不是这样想的,而是把劳动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刚退休回家就一门心思想着劳动,想着如何多打粮食,给家里创造财富,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人活着就该劳动,不劳动活着就没有意义。我的双腿虽然没有了,但我还有一双健全的手,我要用双手去劳动。”老张这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老张下地干活是妻子背他去的。田间劳动夫妻俩是分工合作进行的:手上活由老张负责;手上做不了的活,则由妻子贺胜滔负责,十六年来,夫妻俩一直都是按照这样的分工进行生产的,而且配合很默契,从来没有吵过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老张为减轻妻子的负担,扩大自己的劳动范围,增强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效率,他将妻子结婚时娘家陪嫁的两根小条凳进行加固改造,在小条凳的四只脚上加了个耐磨的木套,用铁丝缠绕加固后,在板凳脚下密密麻麻地钉上圆钉,让板凳经久耐磨,坚固牢实。从此,老张就在这根小板凳上辛勤劳作,日积月累,练就了他一身的劳动本领。“挖土、开窝、除草、施肥、搭田坎、打谷子、砍猪草等手上农活,都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老张骄傲地说。

“打谷子你是怎么完成的呢?”站在一旁的小钟感到有些好奇地问道。

“用谷草垫着臂部,妻子把割来的稻谷抱来放在旁边,我就可以打谷了。”老张回答说。

没有双腿的老张,不仅是干农活、种庄稼的一把好手,而且他还会做家具、会竹编。“家里用的板凳是他做的,用的簸箕、撮箕也是他编的。”妻子贺胜滔介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张借助这“两条腿”十几年如一日,在广阔的天地里不畏劳苦,辛勤劳作,耕耘不息,取得了一年又一年的好收成,谱写出了一曲优美动听的耕耘曲。

而今的老张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可他还耕种了4亩多田土,土里种有玉米、红苕等杂粮,每年产玉米2000多斤,红苕6000多斤;田里种了水稻,年产2000多斤,既解决了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又解决了喂猪的饲料;每年都喂了两条大肥猪,杀一卖一,既解决了家人的吃肉问题,又增加了家庭收入。2015年,老张用他辛勤劳动积蓄起来的20多万元资金,盖起了200多平方的小洋房,让全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

老张身上表现出的“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是值得人们称道的。在他退休(2003年)的十六年间,一直都在家里辛勤劳作,从来没有上过街赶过场,尽管他家离沙河场(过去是乡)离他家只有几公里,可因地处山区,他又没有双腿不能行走,加之没有修通公路,道路坡度大,所以他没去过一次沙河场上,更没去过柏林镇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发权的磨玉了的“两条腿”)

老张穿的裤子非常特别,每条裤子都是用编织袋上的那种线来一针一线缝补的。问他为什么要用编织袋线缝补?他回答的理由是:“用编织袋线缝补的裤子才经穿耐用,要不然很快就把裤子磨破了,我穿的裤子一般都有3斤多重。”“他身上穿的这条裤子用的针线算是少的了,我进屋去拿两条你们看,缝补的线那才叫多哟,而且都是他自己缝补的。”妻子贺胜滔哈哈一笑,边说边进屋拿出了两条洗得很干净的裤子,上边确实缝了千针万线。

尽管老张左邻右舍关系处得非常好,但酒席一般他是不去参加的,原因是他觉得自己身体不方便。即使家里人去吃酒席,为他包了好吃的回来,他也是不吃的。“哪有又吃又包的道理呀,别人的东西我是如论如何都不会吃的。”妻子在说到这事时,老张在一旁接话说到。

他的格言 充满力量

老张虽文化不高,只上过初一,但他在与笔者的交谈中,在许多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上都有着他独特的见解,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语言风格,而且充满着正能量。这里不妨介绍几句,供读者们分享。

“一年四季在于春,不干农活会生病。”我们去采访的当天,老张正在离家约一里多远的山坡上打玉米窝,看见我们一行人到来,他放下了手中的锄头,摘下了草帽,与我们聊了起来,谈起了他目前的春耕生产情况,以及对劳动的看法。“种庄稼要不务农时,一年四季在于春,要抓住季节。”接着,他又感叹到:“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人活着就要劳动。”老张说这是他的观点。

“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当村党委书记黄昌佑,邀请他去村上给贫困户们讲讲他的勤劳致富的事迹时,他说:“我没有什么好讲的,要讲我就只讲一句话——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在老张看来,人生没有平坦路可走,困难人人有,樱桃好吃树难栽,幸福生活等不来,财富要劳动才会有,要自己有才算有。

“不能动不动就向国家伸手。”当问及他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时,老张随口答道:“山高必有人行路,水深必有撑船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他还说“国家是大家的,没有国,哪有家呢?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动不动就向国家伸手,那成何体统呢?我们不能一有困难,就向国家伸手要这要那”他是这样想的,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老张是个勤快人,一年四季,年复一年地在两条板凳上辛勤耕耘着,无能是平路,还是上坡、下坎,他都是靠两条小凳子上移动前行。老张不仅热爱劳动,而且思想进步,很顾大局,在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上,表现出了他舍小家顾大家的优秀品质。2015年,国家修建津习高速公路占了他家的自留山,工程放炮震坏了他家的房屋,在赔偿问题上,他依理依法,没说过半句怨言。

精神可贵 干群赞扬

“老张是个重度残疾人,本该安享晚年生活了,可他还长年累月坚持生产劳动,他的精神的确值得大家学习。”村里的共产党员陈中明评价他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腿高位截肢,没有双腿的一级残疾人,看见他在田肩地头挥锄劳作的情景,再看看陪伴他的那两条磨玉了的小板凳,真是令人很感动。我们要把他的“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奋斗不止”的精神总结出来,使之成为我们“沙河精神”的样板,并组织发动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向他学习。”沙河村党委书记黄昌佑这样说到。

“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常人看来,没有双腿那是多么的痛苦,而他却胆然面对,乐观向上,心态很好,与人交谈,他总是乐呵呵的。他是个一不等,二不靠,三不要的人。这么多年来,他从未向政府伸手要过什么,一切都靠他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沙河村委会主任邓文才赞扬说。

“一个双腿高位截肢的残疾人,常生还坚持在田间劳作,充满着正能量,值得好好宣传,让更多的人们向他学习。”柏林镇的候镇长在给区残联负责同志的短信中这样写道。

当问及他:“这农活你打算还要干多久?”时,他的回答是:“等到干不得的时候,我就不干了。”

老张的“板凳”精神真是可贵,值得人们好好学习。( 李定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