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疯癫史鉴,孔子从西汉时开始接受祭祀,到了东汉正式登上了神坛。唐代以后孔子的封号不断增加,地位也不断攀升。公元1684年11月17日,康熙出巡归来后,带领文武百官前去曲阜祭祀孔子。

按照规矩,皇帝应该在孔子这位圣贤的墓前一跪三叩首。随行的大臣铺好地毯,摆好祭品,把康熙恭恭敬敬的请了出来,举办祭礼。本以为就是走个形式,没想到皇帝走到墓碑前皱了皱眉,然后就直接杵在原地一动不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弓没有回头箭,像祭祀这种庄严肃穆的事儿,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半途而废。皇帝这样做其实是件很失礼的事儿,只是在清朝的时候皇权早已高度集中,文武百官只是皇帝驾驭的工具。

尤其是满族官员往往以奴才自称,说话办事儿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掉了脑袋。他们根本就不敢对皇帝的行为指手画脚,随行的大臣也跟着傻傻的站在原地,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吭。不过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的后人孔尚任为了避免事态继续恶化,于是从随行的队伍中站了出来。他先是把皇帝派人请到一旁休息,然后派人用黄绫遮住了先祖墓碑上的王字。

等康熙回来之后,孔子墓碑上的称号从大成至圣文宣王,变成了大成至圣文宣。这一字之差,让皇帝的眉头舒展了开来。康熙痛痛快快的跪下行礼,完成了整个祭祀,文武百官的心也跟着安稳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记载: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也。这句绕口的话就是康熙对孔子的评价,认可只是孔子圣贤先师的身份,所以才会做出那种拜师不拜王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和立场,有的事儿对一部分人来说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对某些人来说却可能是值得钻牛角尖的大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家亨利福特说过,如果有一个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想办法摸清别人的立场,然后从对方的观点出发,寻找满足的途径。《影响人类行为》里提到:行动是由我们的基本欲望所产生的。

几乎所有人的行为都在有意无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论对方纠结的事儿是什么,只要能够洞悉对方行为背后的目的,就能给出对应的鱼饵,孔尚任正是用这种抓住了皇帝的这种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仅遮住了一个字,就让康熙这位文治武功的皇帝有了台阶,让孔子的祭祀顺利的进行下去。当然能有资格跟皇帝一块出巡,参加祭祀的官员都不是傻瓜。除了孔尚任之外肯定有不少人能猜出来康熙不愿意跪拜的原因。

只是他们并不愿意当出头鸟,唯恐引起皇帝的不满,谁也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责任。只有孔尚任因为孔子后人的身份站了出来,孔子曾说过: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意识到了一言堂的弊病,臣子在君主行为不当的时候也不敢站出来反抗,只会导致国家逐渐消亡。康熙拜了孔子,却并没有更加深入广泛的吸取他的知识。

只是为了统治将孔子的思想当成了控制民心的工具,所谓祭祀更像是一种作秀的形式,感谢你的耐心阅读,感觉还不错的话还请花费几秒钟时间点赞或评论支持奖励一下,如果愿意关注那就更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