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电影三部曲公映于1991年,迄今已近30年的时光,它是以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为原型拍摄的,按战役发起的时间顺序分别是辽沈战役(1948.9)、淮海战役(1948.11)和平津战役(1948.11)。在三部电影中,许多军迷更认可辽沈战役这部电影,实事求是的说,笔者确也认为第一部更为出彩,“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我只预备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等名句脍炙人口流传甚广,而其它两部,各位可有记下来长久不忘的台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较关键的原因是辽沈战役形势发展的脉络清晰,尽管打起来风险一点不比淮海战役要小,但是观众基本能看懂双方军事态势。大型战争片普遍有个缺点,即复杂的战场形势呈现的不够明了,观者如果跟不上战场节奏,理解力和观赏性便大大降低,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其它因素。

1、辽沈战役作战方案是十分精彩的“关门打狗”

辽沈战役发起前,东北国民党军已完全被压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孤立的交通要点,只要攻克锦州就彻底封闭了敌军南逃之路,最终加以全歼,因此锦州之战就是重中之重。国民党方面也特别成立了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和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分头来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有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保障了东野主力顺利攻克锦州,之后就是掉头逃跑的廖耀湘兵团在辽西地区被追歼,至此,沈阳已无重兵可守,随即解放;长春之敌眼见大势已去只得宣布投诚,整个战役进程条理清晰,容易理解。

而淮海战场局面要相对复杂的多,从海州西撤的黄百韬兵团、在徐州的杜聿明三个兵团、东援的黄维兵团、北进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还有一堆绥靖区什么的,全部拥挤在徐蚌战区,番号众多,位置混乱。同时解放军也是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缺乏深度军事知识的观众最多看个热闹,搞不清楚各战场方位和具体进程,影片中交代的也不十分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东野“三巨头”林罗刘性格特点塑造比较成功

东野司令员的沉默寡言,关键时刻频出金句;东野政委的宽厚大度,刘亚楼参谋长的精明干练,尤其是三个人在一起的戏份非常精彩。在车站上刘亚楼复述兵力部署的桥段,一字不差一气呵成,至今都难已忘记。 相反,后两部由于参战部队不止一个野战军,总是试图全方位描绘每一个指挥员,造成“形散”,结果是哪一个人物也没有诠释到位。

3、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刻画比较客观真实 东北国民党军以抗日远征军和滇军为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比如新一军、新六军等王牌,以及第71军、第49军和青年军207师等主力,全部在廖耀湘第九兵团的作战序列内,浩浩荡荡从沈阳开出来时煞是威风,在黑山、大虎山一线的进攻中使我阻击部队伤亡极大;包括东进兵团组织军官敢死队扎着领带端着M3不要命冲锋的镜头,都令人记忆深刻,敌人不好打,才能证明解放军的英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锦州解放在即,国民党军官用冲锋枪扫射通讯女兵,一边喊着“缴枪不缴女人”的桥段,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战争就是这么的残酷。

4、具体的战斗场面表现的接近真实和合理

从攻达锦州外围配水池的惨烈,到塔山阻击战“重庆号”的大口径舰炮猛烈轰击,以及胡家窝棚遭遇战打掉敌兵团司令部的战斗故事,影片穿插了若干战斗故事的细节,再与全景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再现当年战斗的激烈。尤其东北野战军总攻锦州时的“千炮齐鸣”蔚为壮观,绝对是经典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两部电影给笔者的感觉,总是想更加突出整个战场的面貌,在如此巨大的战争环境中,这样做的结果是大的拍不全小的没拍到,反而失去了战争片特有的味道。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经典电影很难再有出现了,因为《大决战》系列电影的拍摄动用了解放军大批部队参加演出,使用了大量枪械装备,所以场面特别宏大,现如今八一厂好像都不在了吧?而辽沈战役作为其开篇之作,显然倾注的心血更多,制作用心,情节紧凑。时隔已近三十年,哪怕是今天再次回放,仍然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