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这句话是形容孔子后来“退休”在家的时候的状态。按照某版本的《论语》翻译如下:孔子在家闲居,齐整而安详,和谐而愉快。和昨天推荐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形成相互呼应的状态,都是“君子”的表现,也是极高的生活质量,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这种生活很难达到,但是我们仍然要去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一生为了恢复周礼而周游各国,奈何大家都忙着打仗,所以一直没有人理他,但是老头儿还是坚持不懈的一直奋斗了几十年,到后来身体实在不能支撑了才退下一线,开始在家里编书。根据后台数据看到,关注我的人都还没有达到这个退休的年龄,所以现在还体会不到这种突然闲下来的不适感。但是电影电视剧里有很多形象的描述,在现实中也经常发生的。比如某单位退休老干部经常端着一个茶杯回单位看一看,再给年轻人指点指点。这就是不习惯啊,毕竟干了几十年了,突然闲下来,这种感觉是很难受的。而你看我们的孔老先生,退休在家自己编一编书,研究学问。

态度很重要,四个词形容了孔子的态度和状态。齐整。稍微知道一点国学的读者都应该知道,这是儒家思想对自己最严格,也是最基本的品质坚持。就是无论什么时候,衣服和礼仪态度不能乱。记得战国有一个大夫就是即使自己在家,没人看到的情况仍然坚持整齐的穿戴朝服,并且端正的坐在那里。搞得君主派去杀他的杀手都很敬佩,最后自杀了。所以,这说明孔子对自己还是有着基本的修养的,礼仪不能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详。因为提到这个词,编者脑袋里都是一头银丝的老奶奶形象,所以特地去搜索了一下这个词的意思。结果是从容不迫的意思。孔子弟子里最出名的应该是子路(而不是孔子最喜欢的颜回),因为这个人性格最开朗,有点“虎”的感觉。所以孔子经常批评他,所以他也论语中也是出镜率最高的一个人之一。最后这个人果然与人争斗,不幸被杀。从与子路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是很忌讳焦躁的人的,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浮躁”。所以孔子自己就很从容不迫,即使没饭吃,即使被别人围攻。而退休在家的孔子,仍然坚持了这一美好品德。要不说他是“圣人”呢,排除其渊博的学识,即使这份从容不迫的态度也是很值得人敬佩的。他不动,你就看不透他,看不透就不敢冒犯,这是我们今天在职场可以运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谐。其实这个和谐是孔子自己已经达到的状态,因为孔子一生钻研学问。到了老的时候,已经很少传道了,就是整理书籍。所以他的思想其实当时已经圆满了。最起码他自己有这个自信。而对于周围的一切和日常生活起居也有了自己的坚持,这些都写在《论语》里,所以他当时是按照自己的坚持去生活,不会产生迷茫的情况,也不会产生跟周围环境想抵触的情况。这就是和谐,运用玄幻小说里的状态,他已经达到了“言出法随”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愉快。这个是最难的,因为我们不是原始人,那我们就一定有世俗的各种事情缠身,我们也不是石头人,那我们一定有七情六欲;但是我们也不是仙人,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种种繁琐加身,烦恼自然就来了。愉快是难得的,问题不仅仅是有问题时我们才烦恼。而是我们会被这个问题困扰,这就一直纠缠着我们。所以,愉快从何而来?昨天推荐的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比照今天的状态就是愉快其实是从自身修养得来的。“君子”平常会保持愉快的状态,即使有烦恼,但是也可以从容处理,“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样他们就一直就是愉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证明其实“批孔”的道理不全在与孔子身上。放开现有典籍,多看看就会发现,这是个可爱的小老头儿。而这句反映他退休在家时状态的记载应该也是一个证明。从另一个角度其实也证明了现代我们之所以要看《论语》等古代经典,不是要禁锢自己的思想,而是从他们的思想中学到在今天我们能用到,对我们有现实意义的。为什么《人性的弱点》可以大行其道,而《论语》要被束之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