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濉溪临涣古镇这个不产茶的地方却孕育出悠久独特的茶馆文化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我们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由此也孕育出了深厚的茶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茶文化也各有千秋。今天,就请随着笔者的镜头去领略一番独特的淮北“棒棒茶”茶馆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黄淮平原的淮北腹地的濉溪县,有一座千年古镇——临涣镇,本地并不产茶,却自古饮茶成风,一代一代连绵延续,历经千年,演绎形成独特的茶馆文化。过去,临涣镇是苏、鲁、豫、皖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埠, 四面八方的客旅聚集,品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样当地的人们也逐渐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并一直延续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涣当地不产茶,而是专门取自两百里以外的六安的茶梗,临涣人把这种低廉的茶梗叫做棒棒茶。六安本地很少有人用这种棒棒茶,在其它地方用棒棒茶的几乎没有。令人惊异的是,这种茶梗经临涣泉水的沏泡,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然而一旦将这种茶梗带出临涣,用其他地方的水沏泡,就失去了这么好的味道和舒适的感觉。六安的棒棒茶与临涣的泉水达到了不可代替的完美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好不如水好,临涣的独特泉水最宜沏茶。临涣镇地下有四大古泉,它们是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四泉沿浍河之水排开,各具特色。临涣得天独厚的古泉资源,是临涣茶馆名扬四方的重要原因。可惜的是,临涣的四大古泉如今只剩下了唯一一口泉——龙须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临涣的茶馆是以茶摊的形式出现的。进入唐代,临涣地区水路运输便利,商业交往发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茶馆。宋朝开始以卖茶为业的茶馆已达多家,明清时期,临涣茶馆愈加发达。成为当地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茶馆的经营规模、茶馆的社会功能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清末,临涣茶馆数目就已达十几家,并衍生持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存的临涣老茶馆多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有的翻新也保留了原有的风格。房前出厦, 门面简陋,室内青砖铺地,桌凳老旧,甚至磨盘石碾都成了茶桌茶凳,老虎灶烧水,茶具粗糙古朴,乡土气息很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室的墙上,挂满了具有时代感的老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涣茶馆每天早晨五、六点就开张,将从龙须泉拉来的泉水烧开,等待茶客的到来,到晚上茶客走光才封灶打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客们大多是附近的居民,以老者居多,其中不乏女茶客。他们说,用茶馆里的水泡出来的茶味道就是不一样,在家泡不出这个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一大早就来到茶馆,有的自带茶叶和茶杯,自己动手泡上一壶茶,互相道着早安,喝茶聊天,有的带来顺路买的当地的名吃马蹄烧饼,就着茶水吃下去,就算是吃了早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馆里喝茶的价格很低廉,花上很少的钱便可不计时辰地泡在茶馆里。一壶茶可以反复添加水,一壶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人民币五分钱,六十年代为一角钱,七十年代为一角五分,八十年代为两角,九十年代为三角。现在是一块钱。茶壶处放一盘子,取茶壶泡茶时将茶水钱自觉放入。每天来的常客还可以包月,价钱更便宜。当然,对于外地来的游客和参观者,价格就另当别论了。根据品质一壶茶每人要5--30元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涣老茶馆不仅是喝茶的地方,更是临涣人社交的场所,高谈阔论的好去处。熟悉与不熟悉的茶客之间聊农事、聊生计、聊生活中的奇闻轶事,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有的茶客默不作声,只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在这里一边品饮棒棒茶,一边海阔天空,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实为人生乐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馆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边喝茶,边打牌、下棋、搓麻将、读书看报、赏花遛鸟。还有说书唱鼓艺人在茶馆说唱助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馆还是接客待友的好去处。亲友来访,往往起身招呼亲友:“走,茶馆吃茶去。”以茶待友、以茶会友,促膝谈心,泡上一碗茶,想谈多久就谈多久,花费无几,既体面又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亲朋邻里之间出现纠纷,往往双方约定到茶馆“说事”评理,请茶客调解。茶客们一边品茶,一边倾听双方诉说。根据理法、人情秉公评议,最后双方心服口服,矛盾解决。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很多民间矛盾纷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当地法院利用这种传统,专门在茶馆设立了民事调解法庭,(调解茶室),命名为“和谐茶室”,聘请当地乡贤和茶客作为特约调解员,参与案件调解,成功化解了许多邑“易判难执”的案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杯茶,一袋烟,品的是一种滋味,享受的是一种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老夫妻带着外孙来喝茶,女儿在外面忙工作,他们负责看孩子。在茶馆里,喝茶看娃两不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老人今年已经95岁,住在镇子附近的村里,从十几岁就泡在茶馆里,喝了一辈子棒棒茶,如今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每天来到茶馆里,一个人默默地喝茶,是他的主要生活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涣茶馆作为临涣“棒棒茶”文化里重要载体,独特的风俗,悠久的岁月,充满草根气息的氛围,成为一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社会的进步,临涣茶馆也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的命题。可喜的是,保护临涣“棒棒茶”茶馆文化,已经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一批年轻人担起了老茶馆的经营管理责任。这位城隍庙茶楼的经理叫张建,曾经在外闯荡做建材生意,后来回到故乡临涣镇经营起了这个传统的茶楼,坚持古茶楼的特色和传统,把茶楼办的风生水起。从他们身上,让人看到了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