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4月11日~13日,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羊城广州召开。“心血管基础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于今天上午举办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董尔丹教授进行主题报告,阐述基础研究及医学科学发展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董尔丹教授

基础研究发展的国际态势

?

基础研究范式是否正在转向?

对于纯基础研究、纯应用研究,近年来的认识都相对稳定。但对于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基础研究(巴斯德象限)有许多新的认识和讨论。总体的趋势是,基础研究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与互动关系更加密切。

在美国,相对成熟的概念框架在大约5年多前就已初见雏形。目前,美国科学基金会(NSF)正在大力倡导融合研究的范式。其中,convergentresearch,即新兴的融合范式,是对传统跨学科研究的超越,是来自众多领域的思想、研究进路和技术手段的高度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欧洲处于焦虑之中。2018年1月24日,欧盟高层次创新专家组针对欧洲创新理事会(EIC)的建设,发布《欧洲归来:加速突破性创新》报告。报告认为,过去20年出现的全球性科技公司鲜有来自欧洲,许多有前途的初创企业已迁往美国,欧洲失去了数字技术的竞争力,面临被亚洲尤其是被中国超越的风险。同时,欧洲也正处于能重获创新领先地位的历史性机遇期,欧盟层面需采取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高效的资助来激发欧洲的创新创业活力,促进欧洲迎来技术领先的新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角转回亚洲,韩国提出至2020年要将基础研究经费翻一番的目标。2018年2月,韩国发布“第4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旨在更好应对第4次产业革命等环境变化,将政府RD体系调整至创新先导型体系。这是文在寅政府针对未来科学技术领域提出的最重要计划。该计划是韩国政府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每5年制定的科学技术领域最上层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认识有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分别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也越来越关注现实发展中的问题,从中凝练科学问题,总体呈现出巴斯德象限拓展较为显著的特点。

在总结科技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差距。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摩擦等更体现我国存在原创能力弱、重大原创成果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仍受到高度关注。

?

全球科学资助机构的政策热点:以全球研究理事会(GRC)年会主题为线索

全球研究理事会(GlobalResearchCouncil)是全世界科学和工程基金机构负责人组成的虚拟组织,旨在促进数据分享和实践模式的分享,最终加强全球基金机构的深度合作。在这一宗旨上,GRC通过负责人定期会议的形式,处理科研支持中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支持建立世界级研究项目并支持全球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建设。

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在2012年主办关于科学价值评议的全球分会。与会人员通过科学价值评议准则的声明,建立GRC。2014年第3届GRC全球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塑造未来研究的准则和行动的声明。此后两届年会分别在东京和俄罗斯召开。会议的举办地和年会议题足以使人窥斑见豹,洞察世界科学格局和热点的变迁。

?

几点观察

基础研究的内涵没有明显扩展,但外延越来越丰富,尤其更加关注与创新技术的互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越发密切。科学造福人类、服务国家、促进民生的功能更加凸显。

科学发展至今,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科学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近年来显著提升。也正得益于快速发展的步伐,科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越发复杂。单一的学科知识、方法、工具等已不足以破解重大的科学问题,学科交叉研究和协同创新已成为大势所趋。

基础研究要获得更多支持,主动适应国际和国内的新政策导向,科学家开展研究探索要更有针对性。政府或科学资助与科学共同体应建立起相互信任、紧密互动的关系。

医学研究领域是更快适应和探索国际国内最新模式的典型领域。

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特征

以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情况为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2017年中国基础研究投入的总体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2018年中央财政科技经费预算支出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拨款预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德三国论文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比较(世界均值为1)

从上面几张图可见,中国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呈现持续显著增长,但论文引用影响力总体仍落后于美国和德国。我国有14个学科论文产出的比例超过世界该学科论文的10%。其中,材料科学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1位。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环境与生态学、数学、药学与毒物学、物理学等8个领域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与上一统计年度相比,有8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排位有所上升。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中国培养的博士生数据已处于世界第2位,介于美国与德国之间。

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态势

医学科学是指研究人口、健康、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等规律的科学,达到认知生老病死、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延年益寿等目的的学科。从大体到微观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最后实现整体阐明是医学科学的一般发展规律。医学科学是“大科学”与“小科学”的统一协调、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协调、简单分析与系统分析的统一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医学科学的研究模式正由“以疾病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研究视角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工程”的转变,研究重点前移,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得到极大重视。

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新导向

我国医学研究投入比例与国际对比仍存在整体差距。国家资助比例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上升空间,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实力不相称,也与科技事业整体进步情况不相适应。

我国医学研究的原创性有待提升,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创新性、源头性的医学研究工作不足,仍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突破性和引导性理论研究成果。

为保证“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顺利施行,还需国家从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经费投入3个层面进行引导。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我怎么这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