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国学:孔子为什么不去追求权位?传统文化密码-8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这个既高深又显而易见的道理。有时候朋友在做某一件事情,我们觉得不妥就会劝他,如果这位朋友并没有听从我们的劝告,而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继续去干这件事情,我们的心里就会有一些不开心,如果这件事情的结果证明你说得是对的,虽然你的心里也会为这位朋友感到惋惜,但是同时对于你自己的先见之明,你就会感觉到一种会心的微笑。不亦说乎的说,并不是很开心地哈哈大笑。悦的意思,就是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时的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就会明白,学问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的宗旨,就是要随时注重“时”和“习”,要经常地、随时随地学习,这才是做学问的本意。而并不是像我们从字面上所理解的,读读书本就是做学问,好像今天我们念了四书就是做了学问了,不念四书就不是做学问了,孔子要给我们讲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所讲的一层意思,就是做学问的人要准备的一件事情。真正为了学问而学问,南师的体会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事情,必须要去做,而不该做的事情,就算是杀头也不能去做,如果是“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情,就算牺牲自己也要去做,目的是为世为人,并不是为了别的目的。

为学问而学问的人,有很大的可能,一生都会是寂寞的。我们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到,孔子的一生是很寂寞的,虽然后世人们给予了孔子很高的地位和礼遇,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会用丰盛的祭品来祭祀他,但是事实上,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他甚至经常有连饭也吃不饱的时候。可是孔子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穷困而去积极地追求富贵的生活。我们如何知道这一点呢?因为在当时,他有着拿到权位的可能,而且他的弟子们也希望他去拿到权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中国的人口只有几百万人,而孔子的弟子却有三千之众。这三千个弟子,有很多都是各个国家的精英人才,这在当时来看,是一股非常了不起的力量和资源。因此,孔子的有些弟子,都希望孔子可以得到权位。特别是之路,他自己本身是一个军事学的专家。

但是孔子并没有刻意去谋求权位,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孔子认识到,有更重要的使命在等待着他。即使一个国家有着安定的社会状况,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教育,那么这个社会所存在的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的。要想解决问题的根源,是要靠思想的纯正才可以达到,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要有“德性”。孔子宁肯一生穷苦,也要致力于教育,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由此,我们也更能体会到孔子的伟大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学问是不能怕寂寞,也不能怕凄凉的,因为做学问本身就是一件很清苦的事情,如果为了追求享乐,又如何能参透做人做学问的玄机呢?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才可以继续谈做学问这个问题。

(未完,待续)

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来自南怀瑾先生所著述的《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也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

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