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提问:「咨询师面对来访者一些负面的情绪时,是不是觉得很压抑,当这种情绪接受多了以后,是不是感觉很难受?咨询师会不会被来访者的消极情绪压垮了?」

每当看到这样的问题,我心里就会偷偷一笑,这一般来说是外行人的猜测,并不了解心理咨询师真正的苦恼。

其实,来访者的消极情绪不但不会令心理咨询师苦恼,恰恰相反,这反而令他们兴奋,因为这正是他们的工作对象啊。一件事情,成为工作对象之后,所唤起的情感会有明显的不同。

我举两个例子。你觉得满口烂牙很恶心吧?不过牙科医生也许没那么讨厌了,把这口烂牙修整好能带给他成就感。你会为一道深奥的数学题头痛吧?如果把这道题目发到数学专业人士的群里,他们可能急不可耐演算起来,争取第一个报出答案。

今天在路上骑车时,突然听到大巴车猛的喇叭声,我被吓了一跳,狠不得骂人。但我知道,这位制造噪音的大巴车司机一点都不会嫌吵,甚至还有些得意。他是主动的,按喇叭是他的工作,我是被动的,只能无奈地承受被噪音惊扰的痛苦。

在生活中,如果你将悲伤、愤怒、羞耻等负面情绪表露给生活中的另一个人,比如你的伴侣,往往会有风险。因为这些情绪并不是他的工作对象,他可能有其他更感兴趣的事情要做,此时,他可能会有些烦,会敷衍、讲道理,甚至直接拒绝。他这种态度会让你受伤,如果他不得不被动地承受你的情绪,那么,他也会很痛苦。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就不一样了。当来访者表露了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羞耻、害怕、紧张、焦虑,咨询就得以聚焦,咨询师能够迅速地探索情绪背后的其他情绪或需要,情绪相伴的心理创伤......很多用得上的理论模型、干预技术都有用武之地了。

心理咨询师在面对生活中其他人的负面情绪时,也可能会厌烦和拒绝,因为在这一刻,这些情绪并非他的工作对象,他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而在咨询情景下,这些情绪就是他的工作重心。

其实,真正让咨询师有压力的,感到困难的,恰恰是来访者没有情绪,这让咨询师的工作暂时失去了聚焦的对象。

比如,来访者语气平淡地谈了一些观点,咨询师听得云里雾里;来访者进行了理智性的自我分析,但咨询师却不知道他真正的痛点在哪里;来访者不断地报告他取得的进步,咨询师却冒出「那你还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是倾听吗?」之类的疑惑。

很多咨询师对于有强迫性人格特点的来访者很有压力,压力并不在于这些来访者强烈的情绪,而在于他们的情绪被防御性地扔到了远处,咨询师难以去触及。一旦能够浮现情感,咨询就会轻松很多。

咨询师要做的,是在表面没有情绪的内容之下,探索出潜在的情感。

比如,咨询师会问:「你刚才讲了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不过,你的语气倒很平淡,你有体验到一些情绪吗?」有时仅仅是这种简单的提问,来访者就会浮现出一些情感,然后,咨访双方都会感觉到,气氛变得松驰下来了,咨询关系也会流动起来,更有价值的内容浮现了。

比如,来访者最近时常取消咨询,并经常有结束咨询的想法,而进一步探索发现,这是来访者对咨询师即将到来休假的反应,来访者以主动的抛弃来应对「被抛弃」,这个行为背后是分离的恐惧,以及「被抛弃」所带来的愤怒。咨询师的任务是去探索这些行为背后的情感。

当来访者开始哭泣时,往往是咨询师最放松的时刻,毕竟,成为一个安慰者和倾听者,比做一个分析者和推动者轻松的多。当来访者开始对咨询师表达愤怒时,虽然咨询师会有压力,但这种压力令人兴奋,如果处理地好,愤怒表达之后两人的关系会亲近很多。

会带给咨询师一定压力的,主要是来访者的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有一种向下的力量,它也会传染给咨询师,咨询师想努力地提升这股情绪,但往往难度很大,最终,咨访双方都体验到无力感。不过,如果有了第三方的视角,咨询师不会卷入太多,他知道这只是一种反移情,是被来访者激发的,是理解来访者的重要材料。

还有一些笼统的情感也会带给咨询师一定的压力,比如时不时的抱怨、难以具体化的焦虑、无法深入探索的躯体不适,这种压力并非这些情绪本身,而是无法理解而产生的困扰。

总体来说,在咨询环境下来访者的负面情感,是咨询师聚焦和工作的对象,咨询师求之不得,哪里需要强大的内心来应对?

——

作者为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