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加坡头三个月半的

骨痛热症病例已达2457起,

比去年同期的678起,

高出整整三倍多

意味着新加坡的伊蚊今年特别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骨痛热症

骨痛热症,即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01

为什么新加坡这么多

骨痛热症?

因为骨痛热症是一种常见的热带病,该病以伊蚊传播,在热带地区, 蚊子骚扰问题是全年都出现的。在这么多蚊类当中,黑斑蚊是传播骨痛热症的罪魁祸首。

预防骨痛热症,最重要的说是要防蚊,只要有积水就有蚊子滋生的可能

因此防蚊最重要的是,家中和附近不要有积水,消灭伊蚊的滋生地,新加坡政府呼吁大家,每隔一天进行“灭蚊五步骤”

“灭蚊五步骤”

  • 每隔一天更换花瓶中的水;

  • 每隔一天清除花盆垫盘里的水;

  • 将所有水桶和水容器倒置存放;

  • 确保竹竿孔内没积水,平时将孔封好;

  • 每个月疏通阻塞的屋顶檐槽,放入灭蚊药。

02

伊蚊滋生地

环境局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伊蚊滋生处来自住家。滋生热点是瓶罐、花盆、观赏容器和马桶。

自从2013年起,每当骨痛热症多发时期,新加坡国家环境局会在各个居民区的醒目角落贴上不同颜色的警示布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色代表疫情发展的程度:

绿色表示该地区附近疫情暂保持平稳,但仍需人们注意保持清洁;

黄色表示该地区附近为疫情高发区,需要人们警惕;

红色表示该地区附近为疫情重灾区,病例超过10起,居民应当时刻保持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新加坡环境局本月更新骨痛热症最新数据,10起以上的红色区域,住在这些区要小心!

03

怎么知道自己得了

骨痛热症?

新加坡年年都有骨痛热症,可以说是常年的流行病了,尤其是一到雨季,更为严重。2005那年创下了历史纪录,全年全岛共有1万4210起病例。相当于每几百人之中就有1人患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登革热症状

典型登革热

  • 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 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 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 其他。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见。个别病例有黄疸。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轻型登革热

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没有,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视,1~4天痊愈。

重型登革热

患者早期表现与典型登革热相似,在病程第3~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

大家在新加坡,一定要注意防范骨痛热症,这种热带病防蚊是关键

想了解更多新加坡资讯,快来关注我的公举号:新加坡教育网(ID:iedusg)

WeChat添加“iedu_sg”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