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我们从管仲身上学到了什么?

上一期谈到了东周时期著名的大商人白圭,今天来略谈一位从商人转变成政治家、改革家的著名人物,管仲。

在大家的印象中,管仲是一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有他相助,齐恒公才得以成就霸业,管仲也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但是大家对于管仲从商,可能了解的不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管仲在政治上能够有如此成就,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经商时所获得的思维方式,把商业上的智慧用在了政治上。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他的童年是在贫苦中度过的,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所以不得不在幼年时扛起了家里的重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混乱,凡是稍有能力的人都想称霸天下,导致的是社会十分动荡。管仲也想在乱世中成为其中的英雄,无奈他家境十分贫寒,没有底子。从小饱读诗书的他,成年后发现没有施展的平台。迫于生计的压力,他不得不弃文从商。而在当时,商人被认为是最低下的人群。

不过管仲比较幸运,他认识了一位能影响他一生的人,就是鲍叔牙。他跟鲍叔牙的故事,历史上被称为“管鲍之交”。管仲经商了很多年,但他并不止于吃饱饭,他在经商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最后归结出了自己一套经商理念:“趋利避害”。这虽然是经商的基本谋略,但是做起来也不见得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仲认为:趋利避害,应作为人性的本能。天下人做事,只要是有利的事物,不管再苦再累,都要去做;而对自己有害的事物,就算是举手可得,也要视而不见。

商人经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皆为利驱,皆以利往”是商人的根本。经商时,先要认清“利害”关系,“利”在哪?“害”在哪?是利益大于害呢?还是害大于利呢?分清了两者关系后要想办法把“害”转换为“利”。管仲就是靠着这种思维智慧,在商海中混得风生水起。管仲从政后,也是用同样的思维去治国,在外交方面也是如此,最后使齐国一步步由弱变强,成为五霸之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貌似对于管仲来讲只有“利益”二字,但他绝对不是那种唯利是图的小人,他考虑利益的同时,也会考虑“小利”和“大利”。比如他跟鲍叔牙合作时,他给自己分的钱,往往会多于鲍叔牙,他并不是对朋友不够义气,而是他考虑的比较周到。他认为:给朋友多分钱是“小利”,给家里的老母亲多拿些钱,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是“大利”,孝道跟义气相比,还是孝道为重。再比如,管仲在临死之前,齐恒公让他指定一个人来接替他的位置,而管仲却没有推荐他的这位好朋友鲍叔牙,而是从国家利益着想,推荐了另一个人来担任此重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管仲对待他的这位朋友鲍叔牙,着实不太够意思。但是鲍叔牙却不以为然,他深深地理解管仲的做事方式。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管鲍之交”的美名。对于管仲而言,能交到鲍叔牙这样的知己也是不易。即使放眼现在,有多少朋友、兄弟,为了那蝇头小利而反目成仇!

晚年时,管仲曾感叹他的这位生死之交:“我与鲍叔牙合作多年,每次都是多取利益,而鲍叔牙从不认为我贪心;每次我把事情办砸了,他从没有认为我蠢;我曾三次逃跑,他从没有认为我胆怯;我辅佐公子失败而受辱,他从来不觉得我不知羞耻,知我者鲍子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管仲的人生经历,个人认为他是最为幸运的:

第一,他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千古难寻。

第二,他实现了从小的愿望,自己的抱负最终有了展示的平台。

第三,虽然一生有很多次的凶险经历,但最终安享晚年,享受荣华富贵。

鲍叔牙作为管仲的知己,也是非常幸运的人,遇见了像管仲这样的人,不过,最主要的还是鲍叔牙自己的辨人本事,无论管仲多么“不够义气”,自始至终都相信这位老友,毫无怨言。放眼现在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