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龙屋的瓦,一排一盖,竟承载着客家人的伟大智慧。

众所周知

围龙屋被认为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

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

合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堪称世界建筑一绝。

要深入了解客家,就从围龙屋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于网络

围龙屋前世

公元三、四世纪,西晋时期的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百姓民不聊生。为逃避战乱,占当时人口六分之一近百万的中原汉人,被迫踏上南迁之路,颠沛流离,来到兵革不侵的世外桃园——江西宁化的石壁盆地,再由石壁沿着汀江流域向南迁徙去了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最后来到了梅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自网络

面对险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聚族而居。他们釆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为自己建造家园。于是,一栋栋具有独特文化符号的神秘建筑在粤东的大山成燎原之势分布开来,这种典型的建筑叫“围龙屋”。其外观是椭圆形与方形结合,层层叠叠,宛如一条盘缠的巨龙。远望其形式又酷似一张“龙椅”,威严、稳固,更有步步高升,长幼有序之意。

建筑年代最早的围龙屋(蔡蒙吉故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来源网络

蔡蒙吉是南宋人士,祖籍梅县松源金星村,抗元英雄、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爱国诗人。蔡蒙吉一家“三代进士”,其于1256年考取进士,官授从政郎、义兵总督等职。1275年秋元兵侵宋,时任梅州义兵总督的蔡蒙吉变卖家产,资助义军,征召梅州客家青年参军卫国,并于次年冬战败殉国,时年32岁。蔡蒙吉在梅任职期间,曾创建松源堡义学,开创了梅州设义学之先河。梅州从此文教日兴,终成今日“文化之乡”。可见,蔡蒙吉作为客家之子,乃梅县人的光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氏祠堂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位于梅县松源镇金星村上寺边554号,其结构为二堂二横,大门两边有两堵矮墙,显得与众不同。蔡蒙吉在乡时,倡办松源义学堂,创梅州教育之先河。该故居对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梅县客家民居建筑和崇文重教都有深远和现实的历史意义。

1987年列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升格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梅县区松源镇金星村

客家人建造围龙屋,有着这样一个规律,它们大多选择在边远的山区,屹立在青山绿水之间,阳光充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幅生动、和谐的美丽画面。

围龙屋前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自网络

如今梅州最大的围龙屋距今已600多年历史了,记者跟着周焕金沿着围龙屋走了一圈,看到不少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破败景象。“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住在围龙屋里的人陆陆续续搬出去了,现在只留下几户。”75岁的老人周新锡现在还住在这里,他说,留下来的几户基本都是生活相对困难无力建新房的家庭,实属无奈。记者在周新锡住的潮湿阴暗的房间里看到,里面仅有几件破旧家具杂乱地摆放着,更显孤寂冷清,如今的围龙屋如同年迈的老人。

近年来,我市做出诸多尝试,通过开展评选“十大客家民居”和80座“市级客家古民居”等评选活动,增强了群众的保护意识,有效推动了古民居的保护工作。此外,我市还相继出台关于保护客家古民居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保护力度。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梅州日报民生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