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 ,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石板路面上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面有高大的“层峦耸翠”拱形门洞及旁边的待渡亭, “层峦耸翠”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意思就是说: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怕皇帝寂寞无聊,特地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鱼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运气好得出奇,频频有鱼儿咬钩,所以收获颇丰,乾隆爷自然十分开心。原来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张大网,网里放了一大群鱼,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这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把待渡亭称之为钓鱼台也是名副其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津古渡诞生在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黄金水道上,被称为 “江南第一渡”,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的两侧,东与镇屏山、北固山相连,西与宝盖山、五州山等众山相连,呈一水横陈,连岗三面的佳境。古时渡口樯帆如林,渡人南来北往,积淀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历史遗存。过往的历史烟云已散尽,西津渡的渡口功能也渐渐消失。如今,古渡不再,但西津渡承载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却灿灿永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昭关塔是喇嘛式(覆钵式)建筑结构的石塔,又名观音洞喇嘛塔,建设于元代,建设年代大约在1277至1281年间。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它横卧在小街中间,所以塔又称“过街塔”。下面可以通行人马,这种建筑结构称作为“云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塔即建于这个云台座上,云台顶上的石塔为二重亚字形须弥座,塔高4.69米,皆用青石雕刻建成。塔座用两个相同的须弥座迭成,须弥座上为覆莲圆座和扁鼓形塔身。塔身由宝瓶、伞盖、相轮、四出轩式座基、复钵、基座组成,雕饰莲瓣基座上有锤鍱线刻圆型铜板“观音曼荼罗”和“黄财神曼荼罗”,从塔下经过南来北往的众人,观音菩萨保佑其平安,黄财神保佑其生财,从过街塔下过,即有了朝拜菩萨护佑福贵之功能。再上有十三圈带形浮雕,象征十三层天,上置法轮和圆形仰莲小座,轮上刻有“八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昭关石塔的整体造型和各部分式样都是元代的典型风格,如塔基座、相轮基座亚字形须弥座,覆钵体较扁平,相轮层上收大等。但又通过覆钵的圆弧收分曲线,较为凸现的宝盘,强化塔基座和塔刹比例,使之相对于北方覆钵塔少了些许庄重或敦实,而更为清秀。较大内收的束腰以及覆钵体上的一圈线条使之在整体协调的造型基础上,又展现出层层分明的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即便是官式建筑,也因为各地民风不同和建造者、工匠之偏好和处理方式之不同,使得这种统一式样而又突出个性的筑造风格在无数的古代遗存中屡屡展示出其魅力所在。门框东西两面,均刻有“昭关”二字,故名“昭关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