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液透析(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据全国血液净化病例登记系统显示,中国透析患者从2011年的27万多增加到了2017年的53万多,短短6年增长了近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建文,今年48岁,病情由糖尿病史发展为尿毒症,出现并发症双目失明。目前在常州三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透析治疗一年多。母亲谈瑞琴今年71岁,身体也不好,曾是癌症患者,有糖尿病史,每周定期都用轮椅推着儿子前往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噩梦降临,再难母亲也不肯放弃

早上6点10分左右,我们在电子新家园小区见到了童建文。他扶着栏杆,正一步一步摸索着下楼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10月份,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或许是“噩梦”的开始。童建文的腿突然肿了起来,在医院住了1个月消肿后回家。同年,谈阿姨的视力开始模糊,看物体慢慢的只剩下一些光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1月开始,儿子视力也有些模糊了,治疗到最后完全看不清。2018年大年初四,他又进了医院。谈阿姨清楚地记着“那一个年都没过好”。在医院治疗了半个月,病情恶化,童建文的腿无法行走,坐上了轮椅。医生对他们说,没有用了,你们回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岁左右的谈阿姨却不肯放弃,“不管怎样,我也是他妈”。就这样从去年3月份开始,眼睛仅有光感的谈阿姨,推着双目失明的儿子找到了三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去年12月份谈阿姨决定前往医院做了手术,视力好转了过来。

2

血透之路:艰难、眼泪、帮助、感恩

尿毒症被称为“第二癌症”,一旦患上此病,需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来延续生命。如果用几个字来形容这一年多的血透之路,“艰难”、“眼泪”是必然的,“帮助”、“感恩”也同样不可或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周一、三、五,童建文都要前往常州三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步行一段时间后,6点25分左右他们来到了劳动路广化街站台。站服员叶兰已早早在这里等候,打开专用通道供他们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谈阿姨和叶兰结缘,还得追溯到2018年3月1日,那时候她的眼睛也仅有光感。第一次用轮椅推着儿子,叶兰热心帮助他们上车,并询问了下车站点。待他们到了三院下车时,已有站服员在等候他们。原来是叶兰提前用对讲机通知了三院站服员接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点28分左右,B1车辆进站,站服员帮助谈阿姨将儿子抬上公交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公交车司机,谈阿姨也同样感恩,每次我上下车的时候,他们都会耐心等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点40分左右,谈阿姨和儿子抵达兰陵路中吴大道。站服员打开特色通道,与谈瑞琴合力将儿子抬下台阶。体重加上轮椅,重量大约在150斤左右。每一次,站服员都将谈瑞琴和童建文送到马路对面才回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前往治疗来回路上,站服员都需要抬动6次,至今为止一年多已经抬了1000多次。

除了BRT站服员对她的关爱外,谈瑞琴也有很多人想要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3月30日,谈阿姨和儿子看病回来,在路边喊了半个小时的出租车也无人载他们。她一时间忍不住,坐在路边就哭了起来。后来一位女出租车司机热心载了他们,留下电话号码让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打她的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童建文情况不好,不方便上下楼梯,去年社区在非机动车车库内公共区域内划出一块地方让童建文居住。

3

血透室内:血液、痛苦、无奈、生命延续

老病号称透析叫“上机”,结束叫“下机”,就像上下班打卡一样,虽然进了这里就等于基本告别上班。每周定期3次透析,每次4小时,雷打不动。晚一天都可能全身肿得不像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点45分左右,谈阿姨和儿子抵达常州三院血液净化中心。今天童建文第一个上机,上机时间是7点40分。为了避免和上班族挤,每次他们都早早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尿毒症患者要控制饮水量,每次上机前童建文都要称一下体重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漫长的等待,童建文终于迎来上机时间,在母亲的帮助下爬上固定的病床躺下。童建文上机后血压会掉下来,为此医院给他配备了一台心电监护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治疗,护士都会1.4mm的针头扎入血管中。手臂上一进一出两根针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通过血液透析机将人体内的代谢产物、废物、毒物及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殷红的血液从血管中流出,在管中循环流转,生命得以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建文皱着眉头,看上去有些难受。“去年在病房里情绪很大一点也不配合,没有活的念头了,后来在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劝说,再加上病情逐渐有了好转,童建文有了活下去的想法,后来也愿意配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透需要进行4个小时,谈阿姨则需要一直在外面等待,时间长了这里的家属互相都认识了,等待的时间里谈阿姨会和其他家属聊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患者出现了情况,护士就会到门口来喊家属进去。每一次护士来喊人,谈阿姨心里都很害怕,害怕喊到儿子,害怕儿子在血透中又出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童建文血压降低,谈阿姨被喊了进来在一旁陪伴。护士也对血液透析机进行了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着儿子难受的状态,谈阿姨也是满脸愁云,偶尔跟儿子说说话,想要缓解儿子的痛苦。过了一会血压还是没升上来,她从包里把医生配的药给儿子服了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过了一会,童建文血压上来了,母亲望着心电监护仪上的数据和儿子、护士分享喜悦,血透可以照常进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童建文在血透时依旧有些难受。因为双目失明,手机也看不了,想玩玩手机分散分散注意力也做不到,只能默默忍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点50分左右,难熬的四个小时终于迎来了尾声,护士将管子内的血慢慢重新引导回童建文体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建文也轻轻舒了一口气,四个多小时在床上基本没动过,稍微活动活动手臂,这样的日子将持续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束了半天的治疗,谈阿姨脸上也变得轻松了一些,推着轮椅进来接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机后需要再称一次体重,电子屏上显示的数据比来时轻了不少,谈阿姨把做好的炖蛋端来给儿子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点10分左右,他们终于踏上回家的路,71岁的谈阿姨此时还没吃上午饭。每当儿子来治疗,谈阿姨早上五点就得起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坎,在旁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石阶,对于谈阿姨来说却像是一个个挑战。她将轮椅倒过来,有些费劲的拖了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幸在他们真正绝望前,总有人施以援手。尽管生活过得并不如意,谈阿姨却仍不忘感恩每一个好人,尽可能记住他们的姓名,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更是再三告诉我她想要感谢的对象,也算是了却一点心事。

在血液净化中心呆了一段时间,一位家属告诉我:来这看看也挺好的,看看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看看生命在这里延续。

回顾童建文的血透之路,他双目失明活在黑暗的世界里,身体是痛苦的,心里更有说不出的苦,身边的人却努力给他递来一丝光明,让他的世界更“光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