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翻起一篇“孔鲤过庭”故事,十分有趣。

话说孔子有一学生叫做陈亢,此人有一次看到孔子在远处和独子孔鲤对话,因为太远听不清楚,心里便犯嘀咕,孔子是不是和孔鲤开小灶。又有一次,他又看到孔子单独教育自己的儿子,表情严肃,这回他嫉妒心大起,觉着老师肯定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陈亢找来孔鲤直接问,老师和你聊了什么?孔鲤这样回答,他在经过庭院时,孔子问他有没有读《诗经》,知道儿子没在读,便教育说读《诗经》能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回经过庭院时,孔子又问有没有读《礼记》,知道儿子没读也没有生气,只是教导说,读《礼记》能懂得做人道理。陈亢听到此话,便知道老师没有私授儿子,很是开心,认为老师对儿子和其他人都是一视同仁。

这篇故事记载于《论语·季氏》中,关于孔子的儿子孔鲤资料少的可怜,《论语》中记载的更是聊聊。纵观孔鲤一生,他几乎没有学术成就。孔子时常向国君推荐自己的优秀弟子,鲜见提及儿子,更无夸赞的言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则故事中我们看到孔子是一个开明的父亲以及负责任、公平的老师,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看到在孔鲤的家庭教育中是十分自由的,虽然孔鲤不读书,但孔子也没有呵斥他,只是提醒两句。另外可以见得的是,在当时《诗经》和《礼记》是必读课本,孔鲤没读过,很说明问题,他的确不喜欢学习。对于这点,孔子作为老师也没有强迫他学习,非要做出一番成绩。

事实上,孔鲤的一生虽然平淡,但在开明的家庭教育下过得很开心。他遵纪守礼,胸襟豁达,后世以“伯鱼”来表达对别人儿子的赞美之情,从这点看来,人们对孔鲤的教育是肯定的。相比于今天家长们给孩子补课、上兴趣班等教育方式,古人对教育的理解似乎更值得我们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鲤一生安贫乐道、性情豁达开朗,虽然父亲身为老师,但他没有丝毫的名利心,对于那些孔子门下优秀的弟子,孔鲤丝毫不嫉妒,更不羡慕。正是这样心性单薄的名利观,虽一生无成就,但孔子十分喜爱。孔鲤死的时候五十岁,孔子当时六十九岁,十分悲痛。

接下来这个故事中,孔鲤的这种乐观豁达的性格可见一斑。

孔子的儿子孔鲤虽然不成材,但孙子孔伋却成大器,他著的《中庸》等儒家经典流传后世,更培养出了孟子这样的弟子。可见孔鲤虽然没有成绩,但他延续了孔子优秀的教育门风,教育出了一个优秀的儿子,这当然也是一种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鲤面对为人师表的老子以及优秀的儿子,并没有半点惭愧。据说有一次他见到孔子,十分得意地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优秀。又一次,他见到孔伋,还是十分得意地说,我的老爸比你优秀。

这段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孔鲤为人乐观、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虽然孔鲤一生不成器,但孔子并没有嫌弃他,相反还很喜欢他。正是这样的开明的教育,让孔鲤有个优秀的儿子。所以说,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开心,就算是一无所成,平庸之极,能豁达开朗活着,就是一种成功。做人做成孔鲤,其实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