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考古,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紫砂器三件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59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机械厂清乾隆年间墓葬发掘出土。

第一件,百果紫砂盂

通高3.2厘米。

盂的主体做桃形,周围堆塑莲子、花生、核桃和枣子。另有一果已脱落,不知为何物,在器表留下一个小的圆形浅坑。

在盂的内底心,也有堆塑一小一点的核桃。

桃形器身、核桃、枣子各有一着地点,三点成面,使小水盂放置稳定。

小小的水盂由六种果实堆塑组成,做工精巧,个个形态逼真。桃子呈淡黄色,桃尖饰红色,花生黄色,莲子浅褐色,枣子红中泛紫,核桃红褐色,均与真的果实极似。

这是一件富有生活气息,又极具艺术创造的佳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件,螺形紫砂盂

通高5.0厘米。

此盂以螺为造型,螺内空。因螺底呈圆形不能稳定,所以在螺口下部两边又饰两小螺,小螺咬在大螺之上,由此形成稳定的落地结构。

大小螺均呈深紫褐色。

从螺的尾部旋纹到螺口转角的修正,制作和刀法都极为犀利精致,可见工匠之深厚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件,王伦款彩绘山水紫砂壶

通高9.5厘米。

紫泥胎,呈深紫褐色,胎质细腻。

壶盖、壶身、圈足均做四瓣瓜棱形。壶身似杯,短平流,无执柄。

盖顶堆塑双桃为钮,桃子呈乳白色,桃尖饰胭脂红。桃下贴三片桃叶及一枝干,桃叶绘绿色,枝干着青色。

壶嘴短平,流口呈月牙形,略低于壶口。壶嘴下部与壶身相接处饰一卷曲纹。

壶腹两侧用胭脂红、青、绿、黑、黄等多种色料绘山水、树木、花果、房屋、草坪、溪石等景物,类似粉彩。是典型的清代早期工艺品上常见的山水图。

外底和盖内均竖刻有“王伦”二字草书款,字迹几乎一模一样。外底另戳有一椭圆形印款,模糊不可辨。

棱状圈足微微外撇,足端外侧起阳线。

* 观点:《中国陶瓷史》在紫砂器一节中,引用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太监······交宜兴壶四件,外画洋金花纹。传旨,此壶画的款式略蠢些,收小些做好样呈览······”并对雍、乾时期的紫砂窑有这样一段描述:“象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等都承制宫廷御器,并善制彩釉砂壶。这是一种雍正前后开创的紫砂装饰新工艺,是在烧成的紫砂器上加以色釉彩绘,再经低温焙烤。这是把紫砂工艺和景德镇的釉上彩工艺结合起来的尝试······”杭州半山乾隆时期墓出土的这件彩绘紫砂壶,正是这种雍正前后开创的紫砂新工艺的代表。这件壶转角线条刀法细腻娴熟,造型别致,彩绘得体,很可能是出自当时宜兴紫砂名师之手,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与三件紫砂器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霁蓝釉金饰小梅瓶,底书“乾隆年製”矾红篆书款。

* 本文系海上书房原创作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