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南澳海洋环境监测站3名监测员来到南澳县云澳镇东南角的澳前村,对南澳站旧址的遥测波浪浮标及浮标配套器材进行清理。“每年台风季前,我们都要对观测设备进行检修,为汛期观测做好准备。”南澳站监测员郭炳孝说,

南澳是海岛县,东临台湾海峡,南临广袤的南海,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南澳站就坐落在南澳岛钱澳湾东侧,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南澳站成为海洋观测的绝佳地点。

南澳站成立于1959年,60年来,南澳站“观海测浪”积累了丰富的海洋观测数据,为提升海洋环境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为海洋管理部门防汛提供决策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施设备升级

建站60年来,随着国家对海洋观测的重视与投入,南澳站观测设施不断更新,观测技术不断进步,站区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办公条件不断改善。

南澳站初始站名云澳海洋气象站,仅在澳前村有80平方米办公用房,主要开展气温、湿度、风、气压、表层海水温度观测。

近年来南澳站业务不断提升,现阶段南澳站观测已覆盖《海滨观测规范》全部项目,包括表层海水温度、表层海水盐度、海发光、潮汐、海浪、海面有效能见度、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降水、风,共11个类别的海洋水文气象连续观测。

根据工作需要,观测项目正在逐渐扩展,从2002年夏季开始,南澳站建设实验室,开展海水浴场监测。南澳站还新增了海浪遥测浮标观测、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理定位观测、海啸预警地震观测、X-波雷达波浪观测、地波雷达水文要素观测、实时海况观测、大气伽玛辐射剂量率观测等海滨观测项目。

据郭炳孝介绍,建设初始至2011年,南澳站工作地点在南澳岛东南岬片区。为改善南澳站工作环境和观测环境条件,经过多年筹备,南澳站于2007年春开始选址,建设新业务用房,2011年11月南澳站搬进新业务用房。

新的业务用房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为南澳站的业务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与此同时,新增设南澳岛测站,南澳站由一站一点成长为一站多点,2011年11月启用海滨气象观测场,2015年11月建成新的验潮井(含温盐观测)并投放波浪观测浮标。

2018年,南澳站完成了观测监控机房的标准化改造,特别是停电时的各项工作的电力保障,以及建筑物安全措施的改进。改造后,提高了站区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了南澳站观测数据向中心站、海区预报和信息中心、国家预报和信息中心发送数据的时效性、稳定性。

60年来,南澳站一代又一代观测人员坚守海岛,敬业乐业,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资料,为所在地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科研等提供了数据和服务。

但南澳站目前也面临着人员“老化”问题。据南澳站负责人介绍,目前,共有6名观测员坚守在南澳站上,人员平均年龄48岁,最年长者55岁,最年轻者32岁,南澳站期盼着年轻人加入到团队中来,为南澳站注入朝气与活力,改善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汛期加密观测

资料显示,1949年以来,共计532次台风登陆我国沿海,其中321个台风登陆南海沿岸,占台风登陆我国总数60%以上。

每年汛期影响南海的台风一个接一个。海洋台站是收集海洋观测一手数据的重要平台,南澳站要把数据发送给各级预报中心,提升海洋环境预警报的精准度。

每次受台风影响时,南澳站都要加密观测,观测员要留守站里值班,抢修仪器设备……当没有间隔的台风组团来袭,更让南澳站的观测员处于连轴转工作状态。

由于南澳站处于台湾海峡与南海的交汇处,是南海局最东面的站点,大多数台风影响我国时,南澳站都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因此,每个台风季,南澳站观测员都不敢掉以轻心。

提起2016年超强台风“海马”,南澳站的观测员至今仍心有余悸。

2016年10月,“海马”携风带雨经过南海东北部,带来了7米以上的巨浪,南澳岛多处海堤被冲毁,电力设施被大面积破坏。当时,南澳站把人员做了分工,分别应对站外灾害调查、站内应急观测等。

一部分观测员沿环岛公路开展台风损毁情况调查。台风肆虐的南澳岛满目疮痍,被风吹倒的大树横七竖八地躺在道路上,大风裹挟着雨点敲打在人的脸上,观测员顶风冒雨环岛一周,把受风暴潮和海浪损毁的情况记录下来。

另一部分人员在站内保障电力供应,报送数据,每1小时检查一次数据、报文。

连续两天,观测人员在工作的不断轮换中度过……第三天,南澳岛恢复了往日的天蓝、海碧、云淡、风轻。而南澳站观测员又参与到了灾后恢复重建中。

春节出海“追标”

每年阖家团圆欢度佳节的时候,海洋台站的观测员们要轮值在站区,保障海洋台站正常运行,收集海洋观测数据。

2014年的春节,南澳站观测员郭炳孝、黄少波、林本安3个人在站上值班,按照常规初二早晨7时,黄少波要开展海浪数据采集,当到达南澳站旧址时,发现遥测波浪浮标不见了。黄少波立刻联系站里的观测员查找浮标。

黄少波介绍说,当天9级大风在南澳周边海域吹起2米~3米的海浪,不适合船只航行。更麻烦的是,按岛上渔民的风俗,大年初四之前不能出海。

为了尽快找回浮标,观测员分头登门拜访,找渔民做思想工作,终于找到渔船,出海“追标”。

由于海上风浪较大,渔船较小,渔船随着波浪剧烈摇摆,原本经常出海的老观测员郭炳孝、黄少波、林本安也晕船晕得厉害。历经5个小时的海上颠簸,最终在离投放点40公里的汕头港港嘴,找到了脱锚的浮标。经过对浮标外壳受损情况的观察判断,浮标应是前一天夜间,受过往船只撞击后,解脱锚系造成漂移。经过一番努力,浮标终于恢复了正常工作。

(中国海洋报记者 方正飞 通讯员 陈韵虹,编辑 吴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