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诗人陆游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众所周知的是,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在科学界最受推崇、且最常被践行。即便是前辈们验证过的理论,当后世科学家们对理论有所质疑时,他们也会想方设法设计实验以验证自己的观点,真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自开始之日至今已将经过了92年的实验—沥青滴漏实验。

1927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托马斯·帕内尔教授为了向学生证明“物质的性质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有一些物体虽然看上去是固态,但实则是液体”,将沥青样本放入一个封口漏斗中,1930年将漏斗的封口切开,让沥青开始缓慢流动。 这就是著名的沥青滴漏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我们日常见到的大多数其他液体可以和水交融的情况不同的是-沥青不溶于水。这是因为沥青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和非金属衍生物混合组成,属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极其粘稠。又因为沥青黏度极高,它在室温下的流动速度极缓,大约经过十年时间才会滴落一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人们知道在室温条件下,一滴沥青滴落的时间一般在十年左右,但是因为其具体滴落的时间无法估算,所以至今为止都还没有人亲眼见证过沥青的滴落。这也是这一实验至今仍在进行中的原因。也正因为沥青的高黏性质,人类多将其应用于涂料、塑料、橡胶制作等工业以及铺筑路面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并无人质疑“沥青是液体”这一性质,但托马斯·帕内尔教授能为了验证已存在的真理而做一个实验正正是体现了他对于科学性真理的谨慎态度。小编认为,与其说沥青滴漏实验是为了验证沥青的液体性质,倒不如说是前辈科学家们为想后辈传达真理要靠实验去验证的道理,教会后辈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要时刻秉持求真态度,不能给公众似是而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