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民生凋敝,百废待举。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台湾在思想感情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彼时的台湾,胡适刚刚逝世,殷海光身染沉珂,在台湾思想界,迫切需要一个接班人,以匹夫之勇,为往圣而继绝学。这是在这样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下,苍茫的环境底下,李敖以特立独行的姿势,登上文坛,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化新星,在很长一段时间,弥补了由胡适、殷海光先后逝世带来的台湾读者思想精神上面的空缺。

由于李敖文风犀利,尖酸刻薄,得罪了很多权倾一时的人物,李敖所在的《文星》刊物,成了众文人走狗们重兵围剿的对象,李敖秉笔直书,绝不让步,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六亲不让,引文坛侧目,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以胡秋原、郑嫁轩、任卓宣等人为首的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中国传统文人,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论战。

这场声势浩大的中西文化大论战,论战双方,一边是提倡“全盘西化”的李敖,另一边就是提倡恢复传统文化,孔孟学说的胡秋原等人,这场论战足足维持了数年时间,后来也就不了了之,这之间到底经历什么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敖与莫文蔚

小编结合当时台湾历史背景,以胡秋原、李敖的文献为引线,横向切入比照,力图还原历史真相,与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第一,当时论战的舞台,随着《文星》刊物被查之后,已经逐渐淡出幕后。李敖经济来源断了,又一再受到警总的约谈,生活受到影响,到处被特务跟踪,李敖为了谋生,投笔从戎,整天以贩卖旧电器为生。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论战难以继续,也在清理之中。

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界和读者的兴趣已经发生转移,

中西文论作为一次短暂的历史事件,也告一段落。在缺少人气的情况下,论战双方人走茶凉,无法继续下去。

第三,论战的性质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当初的中西文论演变成了人身攻击,甚至出现了诋毁、诽谤等恶劣情节,李敖与胡秋原为了斗臭对方,也是各展神通,互揭老底,在很长一段时间,两人终日进出法院,诉讼缠身,文化论战彻底沦为两人之间的私人恩怨,全然与文化本身无关了。胡、李之间的官司一打就是几十年,打到下个世纪都未能了结,直到2004年胡秋原逝世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论战实际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渐入佳境,又戛然而止。到了论战的后期,性质已经变味,由公开的论战衍变成了私人的恩怨,这就与论战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小编以为,李敖在此次论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意义就在于,他为白色恐怖时期的台湾文坛,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引线和可能,用李敖研究者陈才生的话来说,读李敖的论战文章,感觉眼界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难以想象在浑浑噩噩的学生群里,能走出一个像李敖这样特立独行的古怪男人。

如今李敖已然仙逝,但是他所留下的洋洋洒洒几十册的《李敖大全集》,仍然是后世需要汲取的精神养料。而小编以为李敖最好的文章其实就是在论战时期留下的那些犀利文字,因为那一时期的李敖是历史的文化的李敖,比较不谈政治。

不知大家如何看待李敖在中西文论期间留下的那些经典文章呢?按例先加关注,然后开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