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京互金协会发文称,“鼓励知名投资机构、国资背景机构、大型互联网企业投资入股、整合网贷机构”。P2P行业历经寒冬,在公众的印象中也从普惠金融的实践者变成不断爆雷的失败者,随着严监管的持续,行业备案在即,现在对于互金巨头会是入场的好时机吗?

我们厌烦一个东西时,我们会讨厌它的一切,包括谈论它的文章。说实话,这样的东西并不多,P2P就是其中之一。

大批的出借人被P2P坑了,大量的机构也饱受折磨。最近一段时间,一众巨头系、国资系、上市公司系P2P在狼狈退出,背后的股东叫苦不迭——互金赛道那么多,偏偏把宝押在P2P上,错失机遇事小,惹一身骚事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P2P上栽了跟头,这辈子也不想和P2P打交道,这是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可在商言商,真理不站在心理防御机制那一边。该不该买P2P,与P2P的过去无关。

自销售金交所定制化理财被叫停后,互联网巨头货架上缺失了高息固收理财,对P2P是有渴求的,只因备案不明,不敢下场。

最稳妥的做法,是在备案名单里挑选入股标的,可避免过早介入鸡飞蛋打的结局,缺点有二:

一则合适标的难寻。最新的监管精神将P2P分为全国性平台和区域性平台,全国性平台门槛高、数量有限,区域性平台则反之。全国性平台是理想的并购标的,可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备案后再选,未必有得选。

二则要价高。备案之前入股,是雪中送炭,备案之后,只是锦上添花。巨头们排队来入股,不但要出高价,还要在管理权、资源互换层面做更多让步,想完全控股,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入手,虽可能踩雷,却也有三项好处:

一则响应号召,为监管雪中送炭。不说投桃报李之事,起码并购过程更顺利。

二则助平台渡难关,在标的挑选上有更多空间,价格便宜,有更大话语权。按照新规要求,P2P平台在合规整改过程中要补足资本金、一般风险准备金和出借人风险补偿金。

全国性平台,需合计提取待收余额的9%,百亿规模对应9亿真金白银,压力着实不小,对愿意入股的白马骑士,想来是举双手欢迎的。

三则人心未定,品牌加持效果好。待备案落地,出借人闭着眼睛投资,更看重收益,巨头的牌子也未必好使。

综合来看,只要能降低踩雷风险,提前入手更划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平台把“雷”字写在脸上,尤其这段时间,红岭创投清退、团贷网出事,头部平台也暗藏玄机,更是让潜在买家无所适从。

此时,巨头有心做白马骑士,很可能只是接盘侠。什么叫接盘侠,就是接手一堆麻烦,陷入泥潭。

P2P做的是高杠杆生意,5亿注册资本(这算大平台了)对应百亿待收余额。对于买主来讲,5亿投进去,获得了控制权,可能还要更多个5亿填进去,才能解决麻烦,获得经营权。花5亿买入,接手的却是百亿风险,这百亿风险就叫泥潭,这种行为就叫接盘。

如何避雷呢?

有个原则可确保安全:量力而为。

P2P的潜在风险以待收余额边界,50亿待收的平台,能制造的最大麻烦也就是50亿。量力而为,确保能HOLD住待收余额,就不会动摇根基。

当然,这个做法太过保守。正常情况下,只要对假标一票否决、重点关注期限错配,并结合底层资产类型(大标还是小标、场景标还是现金贷、信用标还是抵押标等)、来源渠道(自营与第三方比例、线上与线下比例等)、历史不良率等调整意向价格,就不至于吃大亏。

未来一段时间,备案和大量机构的退出对行业的影响性仍然未知,现在入场机遇与风险并存,且看巨头如何抉择。

本文由“洪言微语”原创,作者系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