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很不起眼,但是仔细对比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二战期间,除了坦克兵,摩托车兵挂在胸前的情况,美军的手枪是别在腰带上,身体右侧,而德军是别在腰带上,身体左侧。我们来看几张照片。
《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的M1911手枪挂在身体右侧靠后——
不只是米勒上尉,霍瓦特中士也一样——
一般来说,只有老兵(班长),机枪手,指挥官配置手枪。而米勒上尉和霍瓦特中士属于军官和军士,他们的配枪都是标准化地挂在身体右侧。
《兄弟连》中,空降兵的手枪也是挂在右侧——
巴顿将军——
说明这个是美军的制式佩枪规则。
再来看德军,官兵多数时候手枪都是在左侧——
这个体现了欧洲人和美国牛仔用枪的习惯差异,背后反映的也是文化差异。
枪放在身体左侧,那么取枪的时候,左手先打开枪套,右手跨过腹部到达身体左侧,伸进枪套去把枪拿出来,然后左手盖好枪套,然后双手上膛,然后射击。
这样子的好处是,枪是被很好的保存在枪套里的,不会磕磕碰碰,不会随便走火,坏处是——慢,拔枪,上膛,射击,这一套搞完可能都被对手打死了。
牛仔出身的美国人,要的就是一个快,西部牛仔们的手枪必须是在离手最近的地方,因为牛仔经常要面对伏击,要决斗,来复枪在背上,取下来需要时间,而腰间的手枪,随时是抽取状态,拔出来就能射击。
所以,对于欧洲人来说,手枪或许是军官的身份象征,防御武器,不是战场上的主要攻击武器,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快枪已经是一种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习惯,在枪套的设计上得以完整体现。
美军的M1911是一种半开放式的牛皮枪套——
一个金属纽就是锁扣。手枪插在里面,其实右手单手就能划拉开皮套,拔出手枪来,遇到厉害的同时还能上膛。
而德军的鲁格手枪或者P38手枪,是一个完整的皮盒子,上面还有皮带插销,遇到不熟练的人,弄半天都弄不开——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就有这个场景,霍瓦特中士和一个德军短兵相接,两个人的长枪都没子弹了,于是霍瓦特中士单手完成了拔枪,上膛的动作,先发制人。
这里就体现了美国牛仔讲究实用性,关键时刻能保命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其实可以推述,最早牛仔们用左轮手枪,因为枪支结构的缘故,要把击锤露在外面,所以枪套不宜是全封闭的——
一战中,美军,英军都是用这种左轮手枪,为了方便操作,就都是挂在身体右侧,靠近右手的地方,沿袭了牛仔用枪的习惯。会师德国这张照片,英军军官的左轮手枪就是挂在右侧的——
后来到了二战,美军研发了自动手枪,M1911, 创造性地发明了套筒,采用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原理、单动式板机。虽然比起左轮手枪先进了很多,但是操作习惯没有变——依然保留了可以单手上膛的击锤,当然同时套筒复进也可以实现上膛。此外,还加装了握把保险,这样手枪即便是在上膛状态放在枪套里面也很难走火。
而德国就走上另一条路了,他们研发的P08 鲁格,采用的是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原理,肘节式起落闭锁枪机。
这款德军制式手枪就注定了和美军的M1911相比会产生两种差距——1. 精密,但是复杂,不耐操。2. 射手注定无法用一只手拉动肘节完成上膛。
这短短的一个拉肘节上膛的动作可能要耗费一两秒,那么在战场上,这一两秒可能就是一条命。
所以德军和美军挂手枪的姿势,间接反映的是枪套的结构,从而反映枪支结构,而枪支结构反映的是整套的思维体系——美国人讲究简单粗暴,效率实用。
事实证明,鲁格手枪一共生产了两百万只,属于贵族。而美军的M1911远远超过200万支,从1911年,一直作为制式武器被美军使用到1985年,整整服役74年,一些特种部队,军警甚至保留其到今天。这款经典的枪支经历一战、二战、韩战、越战以及波斯湾战争,可见其因为好用,实用而化为经典,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