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 李苏现

雄安新区雄县龙湾镇东狄头村,宋代叫狄夏台,明清改称狄夏头。狄指辽邦,夏指华夏、汉族。一千多年以前,正是在这里,宋辽之间议定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载,宋朝使臣曹利用两次来到雄州狄夏台和契丹萧太后和谈,光绪《雄县乡土志》载:宋真宗派遣阖门氏侯曹利用与契丹定和议于雄县狄夏台,最终达成了如下协议: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年齿论。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从此南北休兵达100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家务、马务头、道务:澶渊之盟榷场贸易的历史见证

澶渊之盟,不仅使两国罢战,北方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宋辽边界“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而且宋辽两国交界处的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地设立的榷场贸易,今日雄安的米家务就是当时谷物贸易税收场所,马务头是马匹贸易税收场所,道务即生活用品交易场所。宋辽双方经济上互通有无,北宋从辽方购得的商品以银钱、布、羊马、橐驼为大宗,其中羊的贸易量最大,“河北榷场博买契丹羊岁数万”。北宋还将在南方对外港口收购到的香药、象牙等热带产品转输到雄州等地榷场与契丹交易。根据宋朝宰相富弼所言,宋辽河北榷场的贸易额每年约在一百五十万。澶渊之盟,无论官方和民间都十分发达,交换的货物有“缯皂、漆器、杭糯、羊马、囊驼”等几十种,“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约,互市不绝”。宋辽双方都从贸易中得到了好处。

另一方面,双方的频繁交往大大促进了辽的汉化和民族的融合。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可知,辽中后期墓葬,在型制、葬俗以及画像石和壁画内容等方面已与中原宋人相仿佛。辽人不仅自己学习汉族的礼仪,接受儒家思想,而且“诏契丹人授汉书者皆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这种状况无疑大大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并对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民族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