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就进入了多事之秋的境况。外夷坚船利炮打破国门,签条约割租界,强取豪夺经济利益,清朝民生凋敝,行业萧条,其统治下的底层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纷纷破产。天灾人祸纷至沓来,为求生计,百姓变卖家产、卖儿鬻(yù)女,仍然忍饥挨饿,民不聊生,甚至饿殍遍野。在这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秩序下,各地豪强人心思变,为之后的种种地方暴动提供绝佳的土壤和温床。

陕甘回乱

咸丰年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地方暴动,有岭南地区的太平天国运动、云南的回民起义和淮北的捻军起义。1862年,同治元年,陕西、甘肃、宁夏也相继爆发了回民暴动,史称:陕甘回变。陕甘回局势几近糜烂,于此危局,左宗棠受命入陕西平定叛乱。白彦虎是叛军首领之一,他残忍嗜杀、诡计多端,作战善于设伏来阴人,所以前期多次击败清军,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口大量被屠,村庄城镇十室九空。

1869年,左宗棠率领清军进兵董志原这个叛军据点,击溃回民叛军。1871年,在回民叛军首领马化龙父子被杀、马占鳌投降之后,叛军主力至此已几近消灭,然而部分叛军残余在白彦虎的带领和胁迫下逃亡甘肃、转进新疆,想联合外国势力阿古怕企图东山再起。不过最终结果大快人心,在入疆清军的猛烈和不懈攻势下,白彦虎残部一路败退,在逃入沙俄帝国境内后于1882年(光绪八年)惶惶而终。

陕甘回乱是清朝同治下一次有预谋的叛乱,回民和汉民相互攻杀,死亡人数极为恐怖。据《中国人口史》的统计,1861年(咸丰十一年)甘肃有1945.9万人口,一直到陕甘回乱彻底结束的1880年(光绪六年)甘肃仅存495.5万人口,仅甘肃省就这么多人死去,加上陕西,死亡人数更是倍增,很明显,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相当惨烈的叛乱屠杀。

挥兵入疆

1864年(同治三年),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族、回族相继爆发叛乱。1865年(同治四年),在沙俄帝国的支持和浩罕汗国指使下,有“中亚屠夫”之称的阿古柏侵略新疆。到1870年(同治九年),吐鲁番、乌鲁木齐相继沦陷,自此阿古柏控制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

新疆对于中原内地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说中原是心腹,那新疆就是保护心腹的大铠甲,

一旦新疆沦于外国势力之手,中原危矣,首都危矣。到那时不仅富饶美丽的两百百多万的国土将沦丧,而且国家的西北边防形势将彻底糜烂,进而威胁到内蒙古,内蒙古若有失,直隶(首都)的安全防护优势将急剧下降。

朝堂之上,对于是否收复新疆争论不休,出现了塞防和海防之争。李鸿章等人认为现阶段大清所受的大部分威胁都来自海上,应将主要的财力物力优先用于海军建设,加强海防;但左宗棠则主张塞防、海防并重,两者不可偏废。最终左宗棠向慈禧太后力陈保卫新疆的重要性,并得到慈禧的支持。

1876年,左宗棠以65岁高龄带着棺材出征。西出星星峡,正式踏入新疆的土地后,清军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初战告捷,将浩罕侵略者阿古柏赶出北疆。1878年(光绪三年),清军收复南疆的和田,取得了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收复新疆战役的时间共历时一年半,军费支出超2000万两。

千秋功业

左宗棠带着棺材出征新疆,分兵两路、势如破竹,有力地粉碎了外国回回势力的侵夺和沙俄帝国的干涉,功绩彪炳史册,梁启超更是称其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在于:

一是战略意义: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左宗棠以经略全局的战略眼光,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力主出兵,历时一年半屡经血战最终收复面积达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新疆。新疆掌握在中国手中,西藏的安全有更多的稳固,不然的话,英国分裂西藏势力和新疆的沙俄势力联手,以新疆为跳板进袭内地,到时甘肃、青海、山西、四川、蒙古的防护大开,将直面帝国主义的侵扰,有可能变成砧板上的肥肉。

二是经济意义:改开以后,中国积极发展外贸经济,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所以发达优势地区也大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省份,沿海发达省份经济规模大,技术实力雄厚,但也有不足-----资源人均小,尤其是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金属资源。新疆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地下更是含有庞大规模的油气资源。现在国家发展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新疆的资源远远不断的输送沿海发达地区,有效地支撑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