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大宁都司

明洪武元年(1368 年)七月,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随着国家的统一,残元势力被逐,元朝逐渐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但即使如此,北元残存势力不可轻估。谷应泰亦说“顺帝北出沙漠,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而实未始亡耳。”

为了巩固初建的政权,消除蒙元残余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数次用兵大漠,花费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对北元势力进行驱逐。虽曾长驱直入,取得节节胜利,但限于蒙元游牧生活作战的特点,还不能够一举全部歼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二年(1369 年)十二月,关陇及秦晋地区被明朝所平定,长城以南广大地区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基本被扫除。洪武三年(1370 年)五月,李文忠进攻应昌,俘获了元顺帝之孙买的里八剌,太子爱遒识理达腊与数十骑北逃。洪武五年(1372 年),朱元璋命徐达出中路、李文忠出东路、冯胜出西路,兵分三路再次北伐,但此次北伐因轻敌而惨遭失败,明朝军队伤亡惨重。此次北伐失利,致使明朝对蒙元势力的军事策略发生转变,攻守兼备,防御为主,把加强防守和军队建设作为防御蒙古的重点,并对其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此后,蒙元势力仍多次南下骚扰明朝,但均被明军击败。洪武八年(1375年),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死,明朝西北的威胁被解除,北元已无力深入内地侵扰。

洪武时期,明政府在次第夺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后,分别建立辽东都司、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洪武二十年,即1387年设大宁都司,治所在今天的内蒙古宁城县西南,第二年又改名北平行都司,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内徙)、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陕西都司和陕西行都司等都司卫所,建立北疆边防基本框架,屯兵戍守,辅以宗王守边。“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博狭,控要害,佐以元侯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明太祖朱元璋还不时派宿将巡边,形成了一道严密的北部边防体系。这一时期,明朝的第一道国防线,即西以察罕脑儿、东胜、大同、宣府、开平,东以大宁、辽东、鸭绿江为重点。与后来的九边体制并不相同,这也是由当时明、蒙对峙局势决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中需要重点提到的大宁都司。《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年九月“置大宁都指挥使司及大宁中、左、右三卫,会州、木榆、新城等卫悉隶之……调各卫兵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余人守其城”,其东为辽东都司相连,西为北平都司开平卫、宜兴守御千户所辖地,南隔长城与北平都司密云诸卫相视,北部潢河以北为蒙古部落居地,这一状况一直到建文元年无大变化。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七月时,又设置大宁前卫、大宁后卫,更名为北平行都司,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四月,又将来降的蒙古人编为全宁卫,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宁王朱权其藩国就位于大宁,洪武二十六年朱权就藩。至建文元年(1399年)前,大宁都司一共设置有十七卫、一守御千户所,三护卫。

兀良哈三卫的设置

再说一下蒙元残余势力中的兀良哈。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四月,明朝发兵十五万,在蓝玉的统率下深入蒙古腹地,在捕鱼儿海东北 80 余里哈拉哈河畔的斡尔朵(营地)时,率军突袭了北元大汗的营地。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尔突围,后被其部下所杀,蒙古草原大乱,后逐渐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东北地区,朱元璋在故元建置的基础上,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在“兀良哈之地”建立了泰宁、朵颜、福余三个羁縻卫所。在《明史·朵颜》中记载:“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俾其头目各领其众”,可以看出兀兀良哈三卫虽然也称之为“卫”, 但是兀良哈三卫的性质及其与明朝中央政府的关系却和其它卫迥然相异。这是带有羁縻性质的三个卫,明政府既不派兵进驻屯守,也不干涉其内部事务,只要兀良哈三卫保持与蒙古的距离,充当明军的前哨和耳目,并及时朝贡,就能保证与明朝的友好关系和商贸往来,并得到丰厚的赏赐。三卫长官也由本族首领担任,明朝中央政府加以任命。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塔宾帖木尔为指挥同知;海撒舅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并诏令三卫“各领所部,以安畜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三卫中唯泰宁卫马首是瞻。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

三卫中,福余卫位置较北,朵颜卫居中,泰宁卫在两卫西南,整体位于大兴安岭东侧的今黑龙江、吉林与内蒙古相邻的地方,大体区域在南至洮儿河中下游,北至贝尔湖东南,绰尔河及乌裕尔河流域。

大宁都司与兀良哈

兀良哈是元代蒙古部族的后裔,在元顺帝败走漠北之际,兀良哈部族却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在蒙古部落势力衰弱,分崩瓦解之后,这种独立性变得更加凸显。从明朝对待蒙古和兀良哈三卫态度的差别看,兀良哈三卫这种相对独立性显然是得到了明朝的认可,其用意旨在离间蒙古本部与兀良哈部族之间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兀良哈三卫在政治上虽然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但蒙古本部与兀良哈三卫部族相同的语言及历史上的亲缘关系,加之明朝东北地区错综复杂的形势,使得兀良哈三卫鼠首两端,为了生存,兀良哈三卫在明、蒙之间选择摇摆骑墙,时叛时附,周旋于明蒙之间。这就注定了大明帝国对这种以封贡制度维持的政治关系并不放心,朱元璋仍在大宁布置重兵,监视兀良哈三卫的动向,并由北平行都指挥司统辖大宁一带的军事防守。正如他担心的那样,明政府与兀良哈三卫的友好关系并不持久。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讨伐阿扎失里,意味着三卫与明政府的关系中断;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平总兵官周兴再度发兵,欲讨平兴安岭东西地面,表示朱元璋试图捣毁兀良哈三卫的根据地。可惜兀良哈部一遭攻击,便向北遁走。明军鞭长莫及,始终无法一举歼灭,只能暂时控制大宁等地,以防兀良哈部南下。而且,大宁都司不但能监视兀良哈三卫,也可以让东北的辽东、山西的宣府相互连结,再加上内边防线,形成双层的边防,建构成北平及其周边的防卫体系。

可以说,大宁都司在明帝国北边边防体制中,已是不可或缺的军事重镇。

(本文作者:史说新传。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有侵权 烦请通知 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