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在湘潭县转了一个美丽的大湾,清波荡漾的涟水,浅唱低吟的涓水,辉映着一座座青山,承载着莲乡的希望,汇入浩浩汤汤的湘江,一路向北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古以来,湘潭县就是人文鼎盛之地,油纸伞、唢呐、湘莲……一张张独具特色的“湘潭”名片,正走出湖南,迈向全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油纸伞成为了浪漫与古典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油纸伞伴着江南的湖畔烟雨,

浪漫了无数的雪月风花,装点着年轻人的梦。

石鼓镇的油纸伞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宋元时代已经开始生产,清代300多年间,生产更是鼎盛,

在湘潭县的石鼓、青山桥、分水等乡镇方圆百里都生产油纸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的油纸伞精选上等竹木、优质皮纸、桐油,

历经84道繁琐的工序制作而成。

其美观大方、晴雨皆宜,是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和工艺艺术品。

如今石鼓的制伞业,分旅游、工艺、装饰三大系列,

共有10来个花面,500多个品种。

作为雨具的单一功能概念,已被当今时代彻底改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美的自然山水,广阔的农村天地,

楠竹、湘妃竹、杂木、桐油等丰富的制伞原材料,

为这里制伞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油纸伞制作成为石鼓镇的主导产业,

向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

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工艺精湛、小巧玲珑的花伞,

给莲乡百姓增添了姹紫嫣红的无限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湘潭县,有一种声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唢呐声声,高亢嘹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石鼓.青山唢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主要以丧乐牌子、路鼓牌子、宫堂牌子、丝弦牌子、散套牌子五类为主。

有上、尺、工、凡、六、五、一七个音。

演奏时,讲究气韵、心韵、指韵三韵合一。

因此,石鼓.青山唢呐听起来给一种奇丽俊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石鼓镇铜梁村唢呐世家左克和正是南派唢呐的传承人,

“我8岁开始学唢呐,现在都快80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自己与唢呐的缘分,时年87的左老先生满是骄傲与自豪,

出自于对唢呐的这份“情有独钟”,

左老的儿孙也传承了这门手艺。

1957年左克和等人表演的《哭懵懂》“吹进”中南海,

2011年“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中,

其子左都华、其孙左天路赴台湾演出7场,场场爆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面环山的石鼓阻挡不了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011年 ,石鼓镇歇马中学开设唢呐班,

聘请民间艺术家为学生们授课,

每周安排2-3节唢呐课,为学生提供免费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石鼓.青山唢呐后继有人,

正以一种更加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正以一种更加蓬勃向上的态度,向外展现石鼓.青山传统艺术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湘莲甲天下,潭莲冠湖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湘潭县西南部的花石镇,

有全国最大的湘莲生产基地和莲子贸易集散中心,

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湘莲产业是花石镇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

具有非常成熟的湘莲初加工技术,

专业经营人员6000多人,

建设了“万亩湘莲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石镇特产的''三寸白莲子''是古代献给皇上的''贡莲'',

三颗莲子连接起来有一寸长,故名''寸三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石镇加大了对湘莲品种的保护和培育,

建设“中国寸三莲”原种场,

对湘莲最好的品种寸三莲进行提纯复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天连叶无穷碧,万亩荷花奇斗艳”。

花石镇不仅在湘莲产业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还通过不断挖掘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