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万里海疆的北端起点,有一座风情独特,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美丽城市。这座城市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黄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这座城市便是辽宁省丹东市。

丹东是一个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体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是国家级边境合作区、沿海开放城市,拥有港口、铁路、公路、管道、机场等11处口岸,1处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是中国对朝贸易最大的口岸城市、国家特许经营赴朝旅游城市,也是是亚洲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边境口岸、机场、高铁、河港、海港、高速公路的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

  区位优势明显

一提到丹东就会想到朝鲜,这座与朝鲜隔江相望的城市具备着优越的区位优势,这也是丹东商务发展的基础保障。

丹东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海、陆、空交通非常发达。铁路距平壤220公里,距首尔420公里,沈丹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两条高铁以及东北东部铁路,加上已开通的沈丹、丹大、丹海、丹通四条高速公路,使丹东成为东北东部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与沈阳、大连形成“一小时”经济圈。

新鸭绿江公路大桥使丹东、辽宁乃至东北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实现新的跃升。丹东港是中国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天然深水不冻良港和东北亚物流现代化的枢纽港,年综合吞吐量超2亿吨,已与日本、韩国、美国、巴西、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的港口开通了海上货物运输业务,年国际旅客进出港近20万人次,是东北地区东部出海大通道最便捷的出海口。

丹东机场是国内先进的支线机场之一,已开通至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烟台等城市航班,阶段性开通丹东至韩国首尔和朝鲜平壤临时包机航线,正向功能完备的国际口岸机场迈进。

  基础保障完备

丹东除了具备先天的区位优势,在工业基础、开放发展、旅游生态等领域也不逞多让。

丹东作为产业雄厚的轻工业城市,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在国家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中,丹东有37个。造纸、纺织、服装、日用品生产等产业颇具影响力,黄海客车、曙光车桥、“丹热”煤气表、五一八曲轴等名牌产品享誉全国,曾有过全国轻工业“明星城市”的美誉。目前,丹东乘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风,已形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一批主导产业,仪器仪表、再生资源、手表等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点园区和产业集群正在蓬勃发展。

丹东通江达海,集多种类型口岸于一城,拥有海港、河港、铁路、公路、机场、输油管道等各类口岸11处,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贸往来。全市现有一个国家级经济区、三个省级经济区、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申报沿边开发开放实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在《辽宁一带一路综合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中,还提出辽宁省政府将适时申报丹东特区。可以预见,未来的丹东将会是一个商机无线的开放城市。

丹东是一座物产富饶、风光迷人、宜居宜业的城市。丹东物产丰富,特色农业全国闻名,外向型特色农副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全国最大的草莓和板栗生产出口基地。丹东海鲜品种丰富,200余种水产品闻名遐迩。丹东是中国万里海疆的北端起点,风情独特,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有“北国江南”和“东北小苏杭”之美誉。此外,丹东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生态环境在国内屈指可数,曾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和“中国十大养老胜地”。

  多措并举促发展

在各种先天优势的保障下,丹东积极建设区域流通节点城市,将在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建设边境合作区等方面,继续紧抓重点工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涉及丹东的7件事为抓手,协调各职能单位推动相关工作务实开展,引导丹东加快成为东北亚经济走廊重要节点。谋划丹东特区设立申报工作,积极推动申报创建丹东边境旅游试验区工作。引导支持丹东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布局,认真履行好境外投资项目协调与宏观管理职能,为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创造便利条件,积极组织参加省以上走出去项目推介会,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提供好服务。

力争丹东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方案早日获批。保持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等部委的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变化;全面、充分落实好国家支持政策;继续加强与浙江大学(西部院)、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学术研究机构以及专家学者的联系与合作,深入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地区以及沈阳、大连自贸区等的成功经验,为用好用足国家政策、促进试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积极复制推广先进地区经验。印发《丹东市关于复制推广辽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的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重点做好23项可复制推广的辽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组织19个部门和单位对扬州经验进行逐项学习分析,对于在审批流程设置过于复杂、时限长、行政并联审批事项不够高效等问题,作为重点学习方向,市营商局拟在6月底前出台学习复制扬州经验的方案。

扎实推进开放平台建设。重点对《丹东综合保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完善,组织专家做好综合保税区项目评审工作,力争年内完成申报全部前期工作,申报材料上报省政府。

  丹东边合区:极力打好“边境牌”

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于1992年7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自批准成立以来,边合区已经由原规划面积的6.3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管辖面积106.04平方公里。2006年,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丹东临港产业园区(2013年,更名为丹东新区),并列入辽宁省“五点一线”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目前,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与丹东新区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92年以来,边合区坚持“自费开发、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原则,依托地缘优势和城市基础设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丹东新区立足丹东,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东北振兴战略,面向东北亚,特别是借助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及其沿江、沿海、沿边“三沿”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已经形成的港口、机场、铁路、客专、高速公路、国道等立体高效的集疏运综合交通体系,承担起临港产业园区建设的历史重任。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从1993年的5.28亿元到2017年的28.65亿元,增长4.4倍;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1992年0.15亿元到2017年的9.9亿元,增长6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1年的1.01亿元到2017年的3.92亿元,增长2.9倍;引进内资从1992年的2.64亿元到2017年的41.02亿元,增长14.5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048.14元到2017年的27944元,实际增长12.64倍;农民人均收入从1992年的1215.91元到2017年的14469元,实际增长10.9倍。

现在的丹东边合区已经成为丹东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合作的示范区和牵引区、辽宁1443公里沿海经济带上开发建设热点区域、东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在招商引资方面,边合区通过专业化招商、以商招商、活动招商等方式,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招商引资队伍取得了积极效果。紧密围绕业龙头企业,打通海外关联企业的联系,从盲目招商转变为目标招商,通过驻区企业现身说法,提高客商的投资意向和信任度,提高招商项目的“对接率”和“成功率”。

在开展对外合作方面,近两年,丹东边合区大力拓展国际经贸往来与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建设开放合作新高地。丹东边合区管委会积极引导辖区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拓展国际视野,把握机遇转型升级。多家企业在引进资金、技术、新兴产业及实现境外投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下一步,丹东边合区将进一步提振士气,摈弃“偏安一隅”心理,增强开发开放的前沿意识,打好“边境牌”,注重多点发力,在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中抢得先机,将边合区打造成丹东开发开放的示范区和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