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眼中,游牧生活是浪漫的。一位蒙古青年忆述,自己五岁学会骑马,用动物骸骨游戏,夜里挑灯读起蒙古语版的狄更斯。家人用骆驼毛编织毡子,奶奶用醃过的皮革做衣物,换季就搬家,草原怎么呼啸,牧人就怎么生活。然而,坚毅的民族后来还是敌不过隆冬,很多人永远地离开了草原,永远地离开了蒙古包,往不会摇曳的混凝土堆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包作为一种游牧民族的流动住所,以哈那包作骨架建成,虽非坚不可破,但胜在容易搬迁、保温、通风,外形美观。但这个充满蒙古特色的住所快将被时代摒弃,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的历史亦将随之入土,成为曾经的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不少本住在郊区的蒙古人,将自己所居住的蒙古包迁移至首都乌兰巴托的边陲,这种组织混乱的地带被称为蒙古包区,从首都中心俯瞰可见一蓬蓬白色圆顶,都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然而,该地大半数居民都并非住在蒙古包里。他们取得国家法律所赋予的、面积为700平方米的地后,多建造以木、砖或混凝土为材料的固定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自城中来自乡郊地区的人口亦随之快速增长。由于蒙古频频出现干旱、暴风雪等天灾,家畜存活率渐低,牧畜变得愈来愈困难。首都发展蓬勃,工业蓬勃发展,工作机会繁多,为牧人迁居提供了极大诱惑。自2000年起,大量牧人涌入首都。即使如此,城市规划根本没有配合蒙古包区的建设:适用于人口稀疏的坑式公厕并不适用于人口密度高的首都边缘地带,城市的供暖系统也无法为蒙古包区供暖,居民只好烧炭取暖,造成可怕的空气污染,对移民牧人或城市中心的居民都带来极大污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牧人为城市生活放弃游牧生活,蒙古包最大的优点 —— 可携性 —— 便无法派上用场。这解释了一项调查结果:蒙古包区中72%的受访居民表示,有能力的话会搬进公寓。即使是住在乡郊地的蒙古人也表现出对都市生活的向往,及脱离蒙古包的欲望:根据蒙古国家统计局数据指,在2010至2015年间,住在蒙古包的人口比例跌了1.3%。面对严峻的天气和城市化,习惯在草原上驰骋、山脉前竞技的孩子,都要投身到另一场游戏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