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合肥高新区与华为达成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后,6月5日,华证科技大陆上市总部项目也正式落户高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证科技是立足于两岸的台湾第三方芯片验证服务公司,拥有近二十年的验证服务经验,2017年从蔚华科技独立后,便积极布局大陆市场,在上海设有集成电路验证服务中心。

此次落户合肥,两者强强合作,将立足中国芯片验证市场。

1

日前,美方将华为列入所谓“实体清单”,还要切断华为供应链,禁止美系供应商向华为供货。陆续有美系半导体公司,如Lumentum Holdings、Arm宣布停止向华为供货或是中止与华为的合作。

于是,大陆掀起一片供应链保护措施,积极开发并提升未来在5G,物联网,车用电子领域相关的芯片的自制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切,似乎直指合肥。毕竟,合肥已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跃升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

5年前,从几乎没有集成电路产业基础,到如今大手笔一个接着一个,合肥打造“IC之都”、追逐“中国芯”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百亿级项目相继落户;

核心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年产值保持20%高速增长;

成为全国少数几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和集聚发展基地之一……

未来,合肥将为中国“铸芯”,势必成为重要的堡垒!

2

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是合肥,不是深圳、武汉等其他城市?行业内的人比我们更懂,来看看有力的回答。

在签约现场,华证科技总经理林正德明确说明了落地合肥的原因:合肥高新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雄厚的科研实力、充沛的创新活力和优越的营商环境。

个例太单一了?来看看北京君回答。

5年前,从中关村起家的北京君正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把部分研发人员从北京迁出,在合肥高新区建立第二总部。

北京君正董事长刘强说,是三个原因让公司在长江沿线多个城市里选中了合肥:

1、集成电路产业忌浮躁,需要沉下心来做研发,合肥科教底蕴深厚,“耐得住寂寞”由来已久;

2、芯片设计离不开下游应用,需要与华东和华南两个主要市场密切沟通,合肥是中东部重要铁路枢纽,1至4小时可到达北京、上海、南京等主要城市;

3、这还是个技术、人才、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地方政府持之以恒构建产业环境,合肥有打造“IC之都”的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乎同一时期,一个国际公司的汽车电子团队也迎来了大步向前的机遇——在合肥高新区的扶持下成为一家独立自主的公司。这就是后来在中国车载信息娱乐、辅助驾驶等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拥有60%以上后装市场份额的杰发科技。

紧随其后的,还有深耕细分市场存储设计的兆易创新、集成电路封测企业通富微电子、智能芯片先行者寒武纪……180余家企业犹如星光汇聚,在合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环节的全产业链,年产值保持约20%增速。

3

2013年10月,合肥市政府出台《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提出“合肥芯”的中国“硅谷”之梦,落下集成电路开局的重要一步,该规划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和目标。此时,合肥全市集成电路相关企业仅有13家,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为28亿元。

有着“京东方模式”下的龙头聚集案例,合肥也将其复制到了集成电路产业上。不仅先后吸引了联发科技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存储控制器大厂群联电子、处理器芯片供应商君正科技等进驻,而且促成存储大厂合肥长鑫自研DRAM芯片、通富微电与芯碁微电子的的项目落地,进一步为合肥IC列车再添引擎。

2017年6月,晶合公司第一批产品下线试产,同年10月,晶合集成生产的110nm驱动IC单片晶圆的良率达到技术母厂力晶水准,同时正式通过客户的产品可靠度验证,进入量产。晶圆项目的投产,破解了缺“芯”的局面,也解决了“芯”和“屏”结合的难题,打破了国产面板芯片几乎全靠进口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形成了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以及设计服务、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与合肥市招商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合肥市共有集成电路企业144家,2017年合肥市实现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235.6亿元、同比增长31.03%,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

仅仅是几年的时间,合肥造“中国芯”的梦想就照进了现实,围绕完善“合肥芯”“合肥产”“合肥用”全链条,打通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而到2020年,合肥还将力争产值突破500亿元,全力打造“中国IC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