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篇名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文章惊醒了众人。于是便有人提问,难道寒门子弟真的没法翻身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上个世纪70年代,那会儿刚刚恢复高考,那些因为一句话下乡的年轻人们仿佛都看见了机会,挤破头想要通过高考重新回到城市,更不用说那些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们了。

如果考上大学就将前程似锦。

那时候,如果你问,教育能不能打破阶级固化,大家都会告诉你,能。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让许多本来读不上书的家庭的孩子,能够举起课本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学习是一条很好的上升路径,从那以后,无论是农村的还是城镇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叮嘱,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的大学。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事。

碰巧,国家刚刚经历一场重大变革,一切百废俱兴,还没从计划经济缓过神来,便一脚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门。

许多年轻人纷纷去往上海广东等地做生意,俗称下海。

那时候的生意,说好做也好做,说不好做也不好做。好的一点是:是要你手头有货,无论什么都卖的出去;坏的一点:只要你被抓住,分分钟定你个投机倒把的罪名。

许多人在这场战争中沦为牺牲品,也有不少人成为胜利者。

也许从那时候起,“读书无用论”这一说便出现了。类似你读这么多书有啥用,到最后还没个没读书的老板挣得多之类的言论。

社会上就有了这两种人:一种是从小好好读书,考了好大学,从此捧着金饭碗;一种是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同时自己也没读过什么书,立志当老板,赚的比认真读书的人还多。

碰巧,他们以后也真的按照他们原本计划那样生活。

如果说阶级是用钱来计算的话,那么第二种人比第一种人“高级”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以前的生意,类似倒卖,把一个地方的货物运到另一个地方,然后以高于买的价格卖出。这玩意儿不费脑子,只要你手脚勤快就能赚的到钱。

因为那时候汽车还没打入低端市场,开得起车的基本都是能买得起大哥大的人。普通人根本就没机会接触到车,更别说开着车去旅游了。

所以,那时候小摊贩们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赚钱。

但现在不一样,大部分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一辆轿车,加上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货比三家,所以现在这种方式基本行不通。

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下海创业这条路,胜利者多,但死的人也很多。胜利者得到金钱、声望,失败者则是倾家荡产。蛋糕就那么大,没这么多人的份。

这一点,很多人也是心知肚明,但都不会说出来,由胜利者谱写的诗歌吸引着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来到大城市打拼。

反观另一边,那时候的大学生还没这么多,所以能够考上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们,毕业后统统由国家安排工作。进入国有企业,抱着国家的金饭碗 ,生活至少有了保障,不再像前者那样过着饱一顿饿一顿的日子。

中国人对官这个词颇有渊源,有些毕业生走上了仕途,最后都有个一官半职。

如今,大学放开招生,每年有上千万的大学生毕业,毕业等于失业,就业难等问题摆在他们面前,于是“啃老”这一名词诞生。

人口带来的红利逐渐消失,攀爬的通道慢慢变得狭窄,但还没到完全关闭的地步,仍有些人凭借运气与实力挤过去。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做到这一步,是万万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身边有位硕士就读的朋友,有次跟我聊天的过程中聊到毕业后就业的问题。她跟我抱怨,现在工作不好找。

我一惊,问她,怎么她也担心工作的问题了?硕士不同于本科,按理来说挺好找工作。

半晌没说话,顿了顿才说,现在大部分工作都跟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履历上写得好看,但能力摆在那里,什么都要从头学起。

就算这样也比大部分人好太多太好多了。截止目前,大学专业毕业人数占全国总人数于全国总人数占比不超过10%,本科生毕业人数占全国总人数更是4%不到,更何况读硕、读博的呢?

光是就业这一问题就让她感到如此烦恼,况且他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在这里,并不是宣传“读书无用论”,相反,想让人更能看清现实。

记得有人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从零创业,从注册完成那天开始,活过两年就已经超过45%的企业,活过五年的只有10%。

现在,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中,有很多人在鼓动情绪,鼓励大家背水一战创业,当然,收益很可观,赢的时候风风光光,摔下来的时候也很惨。

现在不同于从前,只要手脚勤快点轻轻松松就能够养活自己,一人走遍四方,现在更讲究机遇与策略,人情与关系,否则处处碰壁。

有人问我,现在还存在阶级跨越的渠道吗?我说肯定有,但越发狭隘。不过只要你放下好胜与虚荣,就发现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