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所谓的资本寒冬是一件好事,因为越是所谓的寒冬就越能把不适合创业的项目和来凑热闹的创业公司筛选掉。所以,无论对于是创业者还是创业项目而言都在寻找一条生存或者是尽快盈利的出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现在好多的创业公司里突然多了一种“体制内”的味道,特别是跟文化ip紧密结合的产业,一手抓住地方政府扶持,一手抓消费者,但真正抓的是什么呢?真心是消费者吗?未必吧......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了缘堂凉了

据不完全统计,在从2015年开始至今,遍地而起的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达到成百上千家,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甚至出现了“文创协会”这种集群性的组织。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创业者,投资人,创业,路演活动,纷纷犹如唱戏般在各家的创业咖啡馆中纷纷上演,可谓是好不热闹。不过,在这犹如盛世的创业氛围之下,有多少残酷的事情是我们这些创业者不知道的呢?

对于创业者而言,文创是孕育文化ip创业梦想的地方,可是好多的文创自己的生存都面临着问题。目前的文创创业型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有如下几个(在这里笔者不太想谈所谓的盈利问题,因为笔者一致认为盈利的前提是收入的来源):

1,政府的补贴,或者去配合政府的政绩去做一些面子工程的活动,提高政府政绩的同时也为公司带来收入,简单点来说就是包政府的活儿来干,不过政府砍价的事儿也是屡见不鲜。

2,日常文创产品的经营性收入,其中产品的售卖,以及活动场地的租赁,但是至少目前为止这些收入不足以支撑文创公司本身的运营。(除非故宫这样,十分牛逼的文创产品,有故宫大IP做背书,还有国家政策扶持的加持,做不起来才怪)

3,对于文创产品服务项目收费,包括技术支持和品牌推广支持,可是有多少创业团队能够有能力或者有意愿支付这些费用呢?

4,就是所投资的明星项目的长期回报,不过这种回报的周期实在是很长,很有可能在见到项目回报之前文创公司就先死掉了,这都是有可能去发生的事情。

综上所述,创业者的日子不好过,就像在一篇报道里看到过对国内某知名孵化器负责人的采访:“如果对现在的民营的文创公司的经营状况找一个合适的比喻的话,那就是文创凉了”。

苦苦挣扎着的了缘堂

都说眼下创业难,小编眼见大批的文创公司兴起,眼见大批的公司倒下。我相信,目前存在的问题只是暂时的,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创业公司,有时候很多事情只是权益之际。不过我还是想给文创型的创业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提几点自己的建议:

1、内部人员配置上,少用没有商业经验和商业逻辑的“关系户”。多去寻找一些暂时失败的创业者,让他们来项目经理。用四个人的工资去聘用三个人,而不是用一个人的工资去聘用两个人。后期进行“聚合,裂变”的形态,人,等待时机成熟,让他们重新创业,而不是用所谓的周德田先生挂名,实际操作桌底下的,不走寻常路,正儿八经的产品都不出来,四处吹牛;

2、不要过于依赖政府,逐渐市场化。尽量避免做公益,政府政策扶持当然是好事情,但过度依赖政府,会形成“懒癌晚期”综合症,文创行业竞争也非常大,大家都有政府关系,有限的政府扶持资金,最后拨给了谁?不一定每次都能笑到最后;

总结:做好产品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