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作为商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密集,是郑州文化遗产最集中、分布年代最广泛、内涵最丰富、最具民族特色、与城市中心区建设关联性最强的区域。自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这里便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建设城池、商贾贸易的重要区域,从而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目前,我区已查明的文物点已有近300处。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代表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建筑,会因风雨和岁月的侵蚀,而烟消云散,但附着于这些建筑和地域上的文化,则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至今。

来看看现在管城负载郑州文化和历史的建筑。

郑州城隍庙。位于郑州市商城路东段路北,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河南省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州文庙。位于郑州市东大街东段路北,始建于58-75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曾是郑州历史最久、占地最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清真寺。位于郑州市北大街,建寺时间:元末明初,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管城还保留了郑州市主城区最多的胡同和老街。

代书胡同,位于西大街路北,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郑州最具魅力的胡同。胡同长260米,宽四五米,整条胡同呈“厂”字形。民国初,郑县法院设在附近,打官司的人越来越多。逐渐,这里代人写状纸便成了一种职业,许多读书人聚集在黄殿坑东沿招揽生意,代写状纸,还在自家门口挂上“代书处”的牌子。久而久之,黄殿坑东沿便被人们叫做代书胡同,沿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事胡同。南北走向,南起书院街,北至东大街,全长不过200多米,最早叫“张家义巷”。明万历二十四年,郑州知府派人刻《郑州创开义巷记》石碑嵌于对面路南的一堵墙壁上,表彰张大维乐善好施的义举,倡导乐善济人、急公好义之精神。从此这个小胡同就名扬郑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家胡同。位于南大街西大街向西100米路南,被称为是郑州最宽的胡同。民国初年叫穿心胡同,因该胡同是在西大街的正中心穿过。后因该胡同里居住刘姓做生意居民较多,遂习惯称之为刘家胡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刘家胡同

唐子巷是南大街上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东起主事胡同,西到南大街,东西全长约二三百米。关于唐子巷的名字,要追溯到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听老人们说,最早沙家开了一个制糖的作坊,自产自销。街坊邻居们都知道沙家做的糖好吃,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跑到这里来买。沙家的祖传老店渐渐地远近闻名起来,因而小巷也就得了这个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院街,因书院而得名。在街的东段,明崇祯十年(1637年)郑州知州鲁世任于此创建天中书院,远近来学习的士子多达千人。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书院,十九年(1754年)改为东里书院。清光绪八年(1882年),郑州知州王成德把东里书院迁移到此街,修建广厦数十间,让青年学生在里边学习,这街由此遂名书院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书院街

郭家大院,是郑州市区最后一座四合院。位于书院街和紫荆山路路口,在东大街地铁站A出口不远处。郭家大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郭家祖上几辈都住在这里。房屋历经风霜,如今变得有些破旧。青砖、灰瓦、格子窗、青石板、花屋檐......对郑州这座“新”的城市来说,能保留下来尤为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道胡同。在南学街南侧,曾有自东往西一至五道胡同,可谓是郑州同一条街上胡同最多的地域了。这些胡同的名字,从“一道胡同”排列至“五道胡同”。胡同极短,都是一百多米。除了二道胡同已被改造成居民区外,其余胡同尚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2017年)

管城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116.67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剪纸、泥塑、漆器、猴加官等优秀项目为代表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40多项,是郑州市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非遗强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猴加官”是中原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流传了近300年。2008年4月,“猴加官”被评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又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近93岁高龄的魏义民老人,从14岁就开始学习制作和表演“猴加官”,是全国唯一掌握“猴加官”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随着猴加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手艺逐渐被大家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州派斫琴师王栋,制作的老杉灵机式古琴

王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以其中州派古琴斫制技艺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颇具影响力,其精湛的手工技艺,以及对艺术的完美追求堪称经典。目前拥有河南地区最大的古琴制作工作室和河南地区设备最齐全的漆艺工作室。著有《斫桐集---古琴制作与修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栋老师在给管城区的孩子们上课

赵恩民,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徽章获得者,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于1986年起从事泥塑研究与创作。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赵恩民泥塑艺术研究院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德林(左) 赵恩民(右)

连德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剪纸传承人、郑州市民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主持编纂过五部地方志和一部文集,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薪传承——管城回族区商都历史传承项目”自2018年5月启动以来,在一年的时间内,得到了我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高校志愿者团队及民间技艺传承人等20余名爱心人士担任项目特聘讲师的大力支持,走进管城近十所学校和社区,让更多的管城青少年群体深刻地了解商都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