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6月18日讯(记者 穆静莹)今天上午,记者在第六届中俄博览会和第三十届“哈洽会”的黑龙江文旅融合区黑河展位看到,不时有客商上前向王春艳询问她带来的精美乌鱼绣摆件。身为黑龙江省北安市乌鱼绣技能培训学校校长,今年是王春艳带领绣娘们第七次参加哈洽会。而连续7年的参展经历,也让哈洽会成了乌鱼绣从乡镇“小绣坊”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刺绣品牌的见证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乌鱼绣非物质文化第四代传承人,家里世代从事乌鱼绣工艺。”2005年,王春艳在北安通北镇开办了乌鱼绣绣庄,免费向社会传授刺绣技法,将自己十几年的学习心得和掌握及独创的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慕名而来的刺绣爱好者。在成立之初,乌鱼绣绣庄仅仅是个房屋只有七八十平方米、学员几个人、位居农家的小作坊。王春艳告诉记者,“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把农村的姐妹们组织起来,通过学习刺绣,做一些手工艺品,从而在农闲的时候补贴家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在首届黑龙江省手工编织制作大赛上,王春艳的乌鱼绣作品《骏马图》获得了刺绣类一等奖,同年6月,在黑河市妇联的带领下,王春艳第一次带着自己的刺绣作品登上了哈洽会的舞台。

“哈洽会让来自国内外的客户们第一次领略到了乌鱼绣的魅力,我们的工艺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初次参会,乌鱼绣就获得了不俗的反响,这让王春艳坚定了每年都要参会的决心,而在展会与同行业手艺人的交流中,也让王春艳摸清了乌鱼绣产品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以往小绣坊生产的是大众化的产品,但要想在哈洽会众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脱颖而出,产品必须走向高端化精细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春艳(中)向下岗女工、农村妇女免费传授刺绣技法。

回去以后,王春艳对绣娘们的针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内容也从简单的花花草草向山水风景和诗词古画转变。同时,在黑河市妇联的帮助下,乌鱼绣工艺坊作为“手工编织培训基地”,成为全市妇女“双学双比”就业培训的重要场所。乌鱼绣公司也被北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认定为国家定点专业培训学校。通过企业运作的方式,这项一度濒临灭绝的传统工艺不仅恢复了生机,还迅速实现了产业化,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最初的小绣坊已经发展到如今占地600余平方米,专业绣娘270多人,装裱、售销等200多人,集设计、绣制、装裱、工艺礼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型企业。不但继承和发挥了乌鱼绣技艺,而且还解决了一批下岗女工、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为地方百姓直接年创收近3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启立 摄

“每年6月份,绣娘们都争着报名来参加哈洽会,大家伙都想长长见识,看看谁绣出的作品在展会上最受欢迎。”今年哈洽会中,王春艳也带来了自己耗时半年才绣制完成的《清明上河图》,3尺不到的绣布上,所有人物的表情和衣服上的折皱都清晰可见,尤为精致。而看着会上每天日益增多的订单,王春艳又有了新的打算:“我准备谋划创作反映乌裕尔河流域女真族、满族、鄂伦春等民族发展历程的系列刺绣作品,并着手组织赴鄂伦春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刺绣素材,寻找创作灵感,用传统技艺描绘北方区域历史文化,推动乌鱼绣传统产业大放异彩。”

延伸阅读——

乌鱼绣:乌鱼绣是乌裕尔河流域融合满族、汉族、鄂伦春等民族刺绣技法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刺绣流派,因绣工多集中在乌鱼镇而得名。乌鱼绣兼有满绣、索伦绣与苏绣、鲁绣特点,质朴细腻,凝重厚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启立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启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