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南通一中校友杨锐40年,给母校的一张成绩单
2019年10月18日,南通一中将迎来100周年华诞。100年峥嵘岁月,一中校园里走出了很多杰出校友。近日,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著名主持人、南通一中80届校友杨锐先生应邀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南通一中是我起飞的地方”
“2019年,是南通一中建校100周年,也是我到一中整整40周年。虽然在一中学习生活只有短短的一年,但这里是我起飞的地方。”见面第一句话,杨锐便深情地将一中比作母亲,“一中以母亲般的宽容和温柔接纳了我,并将我送上更广阔的天空。”
1979年5月,杨锐随父母南下,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转学至南通一中。“我从一个教育非常落后的牡丹江市懵懵懂懂地来到江苏省重点中学南通一中,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好奇,那么的陌生。”
但是很快,杨锐在南通一中的高门槛前认识到自己的巨大差距。因为江苏的教学进度比黑龙江快,第一场考试,数理化三门他还没学到,直接考了三个“零蛋”,最拿手的英语也才考了62分,这对他来说是当头一闷棍,杨锐理所当然被分到了慢班。但他不泄气,奋起直追,在南通市的一次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不久文理分班,杨锐选择了文科班,班主任语文老师过效曾出类拔萃的古汉语教学和儒者风范让杨锐刻骨铭心。“我非常幸运,遇到了好老师。过老师总是鼓励我,一次次激发我学习的潜力。”
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家长会,过老师特地对杨锐的父母说:“杨锐很勤奋,考上大学有希望,再加把劲!”也许不想让老师失望,更是要证明自己,从那以后,杨锐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拼了!1980年高考,杨锐成为南通市外语类状元,最终被上海外国语大学录取。
在上外的整整6年时间,杨锐从26个字母和基本音标踏踏实实学起,获得英美文学和国际新闻双学士学位,为以后进入央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杨锐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做编辑,两年后到中央电视台对外部,从《焦点》到《英语新闻》,再到现在的《对话杨锐》,杨锐以独特的主持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中外观众的称赞。
《对话》背后
今年是杨锐主持《对话杨锐》20年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和布莱尔、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对话》20年来,杨锐采访了世界各国的诸多政要及名流。他以流畅的语言、对国际话题的深度把握,以及娴熟的驾驭谈话现场的能力,使这个高端的英语谈话节目成为央视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节目,许多驻华使节把收看《对话杨锐》当作了解中国的必修课。
杨锐说,“对话”有一个自己的座右铭——ideas matter,意思是“内容为主,思想为王”, 他更注重挖掘高端人士的不同的思想世界,让他们互相碰撞,进行包容的讨论,观众们可以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杨锐时常翻阅的几本大部头的书籍,都与大国外交、时事政治有关,如《大外交》《论中国》《世界秩序》《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凭借对国内外时事政治方面的深厚积累,扎实的知识储备,杨锐总能让重量级人物畅所欲言,甚至与他们“交锋”。很多外国嘉宾抹着额头的冷汗摇着头说,实在难以置信,中国竟然也有如此犀利的节目。
谈到自己的主持风格,杨锐说,他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即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对话和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提供一个平台,“我更多的时候是提醒自己,我已经不仅仅代表我自己,而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言人,我的思想境界必须要与自己的屏幕形象匹配。”
“倾听”,问起节目成功的秘诀,杨锐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两个字。“在当今日趋复杂的世界中,价值观也是十分的多元,倾听尤其必要。”
倾听不仅仅是修养,也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所必有的素质,同时它也是解决争端的一个最佳方法。杨锐说在《对话》中,他喜欢邀请一些有着不同观点,乃至是针锋相对的嘉宾同坐一起,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这个时候你所要做的就是倾听,在开明、宽松的氛围中,倾听不同的声音,对问题往往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不仅仅倾听世界的声音,同样,也要让世界倾听到中国的声音。”杨锐让节目对观点与事实不偏不倚的理解与分析,获得了国际观众的极大关注和好评。
一位美国律师曾经发电子邮件对杨锐说:“我很惊讶,20年来你能让《对话》一直活着。”杨锐对此很骄傲也很自信。2009年,杨锐荣获中国金话筒最佳主持人奖和“共和国60年60人最佳主持人奖”,2017年被南非“新世界财富”的电视评级机构认定为世界五大最客观公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他还是清华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师大和上外的特聘教授。
杨锐还说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2016年12月30日,是央视英语频道改版和冠名主持人正式播出的前一天,没想到杨锐在路上突然摔倒,左臂当场粉碎性骨折,胳膊肿得像大馒头。为了不影响直播,杨锐直接让医生将摔伤的手臂用绷带挂在脖子上,套上宽大的衣服,侧身遮挡住左臂,像正常人一样在镜头前和嘉宾谈笑风生。做完节目,杨锐已痛到全身流虚汗。直到元旦过后,杨锐才抽出时间到积水潭医院做了手术。医生说,再晚送来,手臂就残废了。“这次骨折让我觉得这是上天在提醒我,面对成绩不要飘,一定要居安思危,要有敬畏心。”
现身说法学英语
事实上,《对话》栏目除了担当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职责,还成为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工具。网络上的《对话》视频片断,都被标注为英语学习的素材。演讲之后的交流环节,学弟学妹们最关心的便是如何学好英语,杨锐现身说法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有同学问杨锐的英语词汇量有多少。杨锐笑着说:“今天我打开手机浏览新闻,发现还有两个单词不认识。我买的两个版本的《牛津双解英语词典》都被我翻烂了。刚工作时,我手心手背上都记着单词,去食堂排队打饭,胳肢窝里夹着碗,摊开手掌就是背单词。我无法告诉你我词汇量的具体数字,但如果不是我如痴如醉地学习,尤其是充分掌握了当今世界热点话题中的专业词汇,是不可能坐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与世界各国的精英在思想层面上自如地畅谈交流的。”
杨锐回忆自己高中时的英语教材比较简单,所有词汇不到三千,而他当年的词汇量已超过了三千,学校组织的每一次考试,他都能考95分以上。考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后,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英语尖子生一比较,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立即迎头赶上。“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每天吃完晚饭,我和同学们边散步边用英语交流人生感悟,课后读英文原著,听英语新闻,全方位武装自己。”
杨锐也向同学们提出了忠告:“语言的精准比流利更重要。”杨锐说,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多人也学会了一些网络英语,便拿出来炫耀,觉得很酷,但这些英文语法错误百出,往往会使人步入歧途,因此还是要从纯正的英文经典学起。
杨锐告诉大家,在央视做节目这么多年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越来越强大,“我的采访对象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嘉宾,都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速度交口称赞,认为中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所以,我们学好英语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一个半小时的演讲,学弟学妹们听得全神贯注,数次爆发出热烈持久的掌声。40年,杨锐交给母校一份辉煌的答卷,这份答卷让南通一中骄傲和自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