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人对于自己的“中国人”身份都都已经习以为常。

在阅读各类以“中国”为背景的历史、思想、经济、文化等之类书籍的时候,都已经不会对“中国”这个词的含义产生疑问。

但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其实是经常被争论的一个概念。

离我们最近的一次争论发生在民国时期。

当时争论的主要论点在于:

中国,究竟是一个继承了清朝领土的多民族国家,还是一个仅包括长城以南地区的纯汉人国家。

最后的结论是两者融合,意为中国是一个多包括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民族国家。

下面我就从“中国”的起源与含义、发展、争论、这三个方面来一一阐述。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一件名为“何尊”的祭器/酒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尊塑像

“何尊”尊内底部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 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这段铭文是讲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在中原地区建造东都雒邑的故事。

“宅兹中国”其中的“宅”是居住的意思,“兹”是这里的意思。

全意就是:在中国这个地方居住。

这里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泛指的国家政体不同。

这里所谓的“中国”,是“天下的中央”。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央”不单单指地理意义上的中央,也是指文明意义的中央。

也就是说,文明与野蛮是不一样的,人类共同体追求的是文明的最高水准。

而这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古人称之为“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

西周早期就定义了古代对于“中国”的理解,那么我们来看看他们认为的“文明最高水准”之地是哪里呢?

以现在来看,就是指现今中原地区、河南一带。

后来成王建都、平王东迁,将此地区逐渐拉大,直至秦始皇秦政横扫山东六国,之后的强汉再次征伐,将此“文明最高水准”扩展到一个“东方帝国”。

之后历朝历代,都以“文明最高水准”自居,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之前文章中国,一个从不主动对外扩张的文明中所提到的“旋涡模式”会对周边地区有着疯狂的吸引力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服饰

唐朝时,东亚这片大陆上,大多数族群都表示对唐朝的臣服,基本上做到了“天下共主”。

此时的唐朝认为自己便是“天下”,便是“中国”。

随之这个认识的加深,唐朝做到了大门敞开,海乃百川。

日本使臣和僧侣来到中国,将大量书籍,文化,习俗都带回来自己的国家。

唐朝之所以这么做,是秉承一种“以夏变夷”的思想,也就是用中国的的文化去改造夷狄,达到天下共归我“中国”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清明上河图

北宋大学士石介《中国论》,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以“中国”为题的政治论文。

本文以“宋明理学 ”为基准,断言奉行礼乐的是中国文明,披发文身的是野蛮文明。

并表示:

如果中国和夷狄不仅住在一起,而且文化上互相混杂的话,那么,中国将不再是中国。

极力主张把中国与夷狄从地域和文化上都区分开。

而其中他最为急迫的就是抵制外来的佛教。

看了上面两点,是不是觉得唐宋两朝的主张大相径庭。

这其实也反应了两朝当时的社会心理

唐朝已经做到了“天下共主”的程度,所谓的有恃无恐,加之他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对于周遭的“夷狄”存在着包容之心。

反观宋朝,自立国以来,始终生存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阴影之下,他急于想证明与捍卫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限制文化输出、警惕知识出口,有着强烈的民族边界意识。

所以在文化观念上有着根本的不同。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反映出宋朝的民族情绪:

三国故事绝大部分都是产生于宋朝时期,其中主要隐含着一个曹魏与蜀汉到底谁是正统的问题。

从民间文学开始,一步步上升到整个国家的文化观念,从而确立自己的正统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像

这一争论说的主要不在于明朝与清朝,倒是周边的朝鲜与日本。

清朝取代了明朝之后,“天下”体系在东亚地区面临解体。

“中国”这个概念逐步扩张,成为东亚多国中的一员。

此时,朝鲜与日本就“谁才是中华文明血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他们认为,清朝取代明朝,代表着东亚内部的文化认同已经崩溃,东亚地区已经不再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了。

所以,这时候掌管着“文化最高水平”旗帜的,已经不是原来公认的“中国”了。

当时的朝鲜。

出使中国使节的笔记,从原本的《朝天录》转变成了《燕行录》。

期中寓意,不言而喻。

而且对于自己还身着明朝衣冠而感到自豪,对于清朝的“蛮夷”之衣发出嘲讽。

再来看日本。

日本使节在清朝初期出使中国时,见到已经剃发易服的中国人,第一反应是惊讶,随即转变为轻蔑。

朝鲜与日本认为:清朝已经失去了华夏的传统,不是以前意义上的“中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关条约

日本与朝鲜从明清之间就对清朝产生了文化上的优越感。

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发展到清朝晚期,逐渐上升到了政治上的优越感。

甲午海战之后,在签署《马关条约》之时,日本提出,清朝这边自称“中国”坚决不行。

认为他们才有资格自称“中国”,因为到了现阶段,“最高文明水准”已经是他们了,他们自认为已经继承了“中国”,而清朝没有他们的“水准”高。

当然,这个要求刚提出来,李鸿章连上报都没有上报,就直接拒绝了,誓死捍卫“中国”正统。

之所以说这件事,不是去纠结当时的情况,而是表明:

从西周开始定义的“中国”意义,直到了1895年,近2000之后,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人们还是从文明的角度上来理解,什么叫做“中国”的。

古代中国对于文明的理解,并不是认为它属于特定的一群人,而是认为它是属于所有人,而这最高的文明水准,叫做“中国”,余下所有人,你们必须向“中国”看齐,追求文明最高水平。

直到中国转变为现代化国家,“中国”二字才有了现代多民族国家政体的意义。

变成了世界上诸多国家其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