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椰树的掩映下,尼罗河的倒影中,一座座古代神庙巍然屹立,门农巨像凝视着千古不变的晨曦,狮身人面像露出神秘的微笑,身穿奥斯曼帝国服饰的人们开始了喧闹的一天……

对很多生活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西方人而言,这就是他们脑海里典型的东方图景,确切的说,也是“埃及”这个国度最准确的写照——尽管他们大多从未踏足过东方,更别说亲临尼罗河两岸了。

而把东方的美丽传达给西方人的人里,必须包括这位先生:大卫·罗伯茨(David Roberts,1796-1864)。这位仁兄不是什么考古学家,他是一个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大卫·罗伯茨(图片来源:wikiart)

1796年10月24日,住在斯托桥(Stockbridge,是今天的爱丁堡郊区地带)的一位鞋匠的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这个孩子得名大卫·罗伯茨。

这个男孩自小就展现出强大的美术天赋,年仅10岁便到装潢艺术家盖文·比高(Gavin Beugo)手下当学徒;似乎白天能学习还不够,大卫每个晚上还自学艺术。

满师之后,大卫接到的第一份有偿工作就是负责斯康宫(Scone Palace,曾是皮克特人的首都,苏格兰统一之后的第一位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就是在这里加冕)的翻新和装修。20岁那年,大卫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回到家里另谋出路。

这时,马戏团主詹姆斯·巴尼斯特(James Bannister)托人找到了这个年轻人,请他帮忙在自己的马戏团舞台上画画——大卫由此当起了画家。

巴尼斯特非常欣赏他的才干,他问大卫:想不想和我的马戏团一起周游英格兰?我还会每周付给你一些薪水,虽然并不多。大卫欣然答应,带着他的画笔、书籍和颜料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趟游历。这次经历开拓了他的眼界,并且把他训练成一位从墙壁装潢到舞台乃至演出服装都能设计的艺术家。

1817年,也是由于伯乐巴尼斯特的缘故,大卫接下了爱丁堡的潘提翁歌剧院(Pantheon Theatre)的设计师助理一职,然而剧院的老板财政上出了问题,剧院关门大吉了——大卫再度失业。

但他不是一个会垂头丧气的人,既然没人请,那就自己来,他专心致志当起画家来,据说从早上5点画到晚上7点,天天如此。但是,他的父母有点着急,就催促他回家赶快找份工作。于是他当了装饰画家约翰·杰克逊(John Jackson)的助手,又重操旧业揽下了好几所大宅的单子。

经过几年摸爬滚打之后,大卫在1819年成为位于爱丁堡的皇家歌剧院(Royal Theatre)的布景绘画师,他爱上了一个女演员并和她结了婚,可惜这段婚姻并不长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大卫·罗伯茨的《自画像》,创作于1847年(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大卫慢慢爱上了画场景,然后又爱上了画风土人情——他在工作之余一直保持着画画的习惯,不仅画水彩,也画油画。参加过了几个画展之后,他作为一名画家的名声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和承认。

与此同时他的舞台画师职业也取得了成功,他为好几场大型演出制作了布景,但是他决定要把画家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此时大卫已经是一个颇有名气的画家了,他那种温暖、细腻而不失浪漫的绘画风格已经建立了起来,他的画作也很有市场。

1829年,他的作品《以色列人出埃及》(Depasture of the Isealite From Egypt)展出并大受好评。1831年,伦敦的“大不列颠艺术家协会”(Society of British Artists)选了他当会长。

下图就是这幅《以色列人出埃及》。大卫·罗伯茨这时还未踏足过埃及,但是他已经表现出了对这个古老国度的强烈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以色列人出埃及》(图片来源:wikiart)

靠着卖画,大卫有了一些钱,终于可以干他一直想干的事情:外出游历和采风。他先去了西班牙和丹吉尔(摩洛哥的沿海城市,和西班牙隔着地中海相望)转了一圈,1833年回到英国时,他还带来了一堆画作——很快就全被买走了。

大卫游历西班牙的成果之一,是这张《格拉纳达的达罗河上老建筑》(Old Buildings on the Darro,Granada),创作于183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格拉纳达的达罗河上老建筑》(图片来源:wikiart)

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是大卫的好友,他和大卫说:你这么爱旅游,真的必须到埃及转转,你绝对不会后悔的!

于是大卫在1838年8月31日开始了他的埃及之旅,当然,他一如既往地带上了他的画笔和颜料。在那个年代,去埃及旅游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欧洲各国的有钱人喜欢到埃及度假,机会主义者喜欢去埃及搜刮古董回国转卖,埃及学的发展也如日中天。但是对绝大多数欧洲人来说,埃及依然只是一片存在于想象中的国度。

大卫原本只想去去埃及,结果他被东方深深迷倒,就把埃及、苏丹、西奈、耶路撒冷、约旦和黎巴嫩都来了个大联游!他几乎把自己旅程中见到的一切都记录在了画作中。他的名气如此之大,以至于连穆罕默德·阿里帕夏(Muhamed Ali Pasha)都在1839年5月份和他见了个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1805-1848),他是埃及的第一位现代统治者,出身于土耳其的一个烟草商家庭,年轻时随奥斯曼军队前往埃及抗击法国人,随后一步一步往上爬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子。穆罕默德·阿里没读过书,但是他知道西方人的厉害,在他治下,埃及开始了一系列现代化基建工程并热切地向西方学习。但他并不重视古代遗产,甚至为了和西方人拉关系而把数不尽的古董甚至古迹送了出去——其中就包括还屹立在法国协和广场上的那根方尖碑。尽管毁誉参半,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在这位大胡子的统治下,埃及开始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掣肘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大卫游历东方时,入乡随俗地穿上了阿拉伯服饰,毫无违和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大卫着阿拉伯服饰自画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次会面后不久,画家回到了祖国,他为大家带来了神秘的东方大地上那一幅又一幅让人目眩神迷的风景,而它们也一直成为了埃及的代名词。

下面欣赏几幅大卫的画作。下图是大卫的画作《开罗一景》(A View in Cairo),创作于184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开罗一景》(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下面这个是大卫的画作《达博干谷里的神庙》(The Temple of Wady Dabod),达博干谷是努比亚(今天的苏丹)的一个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达博干谷里的神庙》(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下面这幅是大卫的画作《菲莱伊西斯神庙的柱廊》(Portico of the Temple of Isis),创作于1851年,画家造访菲莱神庙时,柱子上和天花上的颜色仍然和数千年前一样鲜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菲莱伊西斯神庙的柱廊》(图片来源:wikiart)

接下来这幅是大卫的画作《卢克索的方尖碑》(Oblisk at Luxor),创作于1838年。虽然那时已经陆续有外国游客慕名前来埃及旅游,但是当地的古迹保护状况一团糟,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保护,所以在大卫的画里面我们经常看到古迹是被沙土掩埋的。无数的古代神庙遭受着风吹日晒,雕像被破坏,而被偷走的古董更是不计其数。穆罕默德·阿里甚至把整个卢克索都卖给了一个蔗糖厂的厂长;在当时,把古迹的石料“循环再用”是很普遍的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卢克索的方尖碑》(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大卫的画作《科尔提的努比亚女性》(Nubian Women at Korti),1847年。可以看到当时生活在上埃及和努比亚那边的人,其服饰甚至发型都还带有浓重的古埃及遗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科尔提的努比亚女性》(图片来源:wikiart)

大卫的画作《卡纳克大神庙建筑局部》(Architecture and Art of the Great Temple of Kanar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卡纳克大神庙建筑局部》(图片来源:wikiart)

大卫的画作《在亚历山大的宫殿里与埃及总督的见面》(Interview with the Viceroy of Egypt at His Palace in Alexandria),创作于1849年。大卫当然也把自己和穆罕默德·阿里的那次见面画了下来,当时欧洲人对这位大胡子的称呼是“总督”(因为名义上他是代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管理埃及的),他正坐在红色的长椅上抽着水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在亚历山大的宫殿里与埃及总督的见面》(图片来源:wikiart)

大卫·罗伯茨的埃及风景画确实太多了,而因为后面我们肯定还需要他的画来当插图的,所有这里就先不全部披露了。在最后,我们也观赏一下他在耶路撒冷和约旦等地的作品吧。

大卫的画作《法-卡斯涅》(Views of Fa-Khasne),这已经是佩特拉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了(其实它是当地古代某位大人物的墓),因为《夺宝奇兵》电影,这个地方现在成为了热门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法-卡斯涅》(图片来源:wikiart)

大卫的画作《耶路撒冷的大马士革门》(Jerusalem, the Damascus Gat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耶路撒冷的大马士革门》(图片来源:wikiart)

大卫的画作《西顿一景》(View of Sidon)。西顿是和推罗(Tyre)齐名的古代腓尼基人的城市,在《圣经》中多次被提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西顿一景》(图片来源:wikiart)

未完待续

作者:芹菜法老 编辑:Pepi太后

我们的系列文章在各平台同步更新,搜索“尼罗河畔洗爪爪”即可。

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我们继续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