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的核武器计划并不太晚,军方在1939年便掌握了该计划的管理权,并且开始由德国陆军军械局负责该项目(一个武器装备研发的机构)。但是在这之前,德国研发核武器坎坷之路就已经开启了第一重障碍,德国对犹太人的驱逐和迫害,这让他们失去了大量的优质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核项目开始后有又即迎来了第二重要因素,各部门规划不统一,众多科研项目和机构各自为战,这与苏联美国所走的道路完全不一样,或许是出于纳粹“官僚主义”的原因,也有可能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科技实力。

二战爆发后许多大物理学家都不与纳粹妥协纷纷离开德国,也包括许多德国科学家,但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沃纳·卡尔·海森堡却留下了,然而他是一个反对纳粹暴行的正值人士,经常用故意算错方式等办法拖延破坏德国核武器的研发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核武器研发来看,美苏两国都将核项目设置成一个整体的最高部门,下面各个机构均可以快速服务于一个“制高点”。而德国仅能源设备和原材料都要划分为两个机构,技术方面更是分属了多达19个不同部门研究,几百名科学家和上千名其他人员在不同的地点环境下搞着一个目标的科研,耗时耗力。最主要的是德国人丝毫没有将这一现象当成问题,但这势必造成武器研发进度上的缓慢。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工序太多”,一个部门能解决的事非得分成3个,除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会过多消耗极少而又宝贵的物质资源。

位于挪威的重水工厂被英军摧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反过头再看看后来研究出核武器的国家都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生命,除了时间,耗费的都是金钱和资源,而且还是在没有外界因素干扰的状态下艰难完成。那么相比德国而言,它的运气可就没这么好了,1942年的时候德国已经从挪威获得重水,原子弹研究也几乎到了收尾的阶段,但是后来重水提炼设备和反应设施遭到英军突击队以及皇家空军的持续破坏,哪怕是德军将这些设备搬到德国本土也没能幸免。要知道重水是核反应堆以及原子能技术比不可少的物品,所以希特勒并不善罢甘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1943年时,盟军在制空权上已经基本压倒德军,对德国各大工业城市的战略大轰炸从根本上摧毁着第三帝国的战争潜力。在这样的局势下实际已根本满足不了核武器的研发环境,更别提制造,德国的核项目设施自从被盟军盯上后就没有安宁的日子,任其如何防御部署,总是能被盟军找到并破坏。

1944年2月,最后一艘运重水的军舰被击沉,希特勒的核美梦就此画上句号,但是它将重心又放在了V2导弹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结束后,美军搜查到了德国科技人员共制作成的664个铀立方块,后来经过核专家确认后证实德国距离核武器仅“一步之遥”。专家们同时也得到了另一个消息,在研究之初德国对这种能改变世界格局的核武器就和常规武器一样,他们成立了三个团队相互竞争,而不是同心协力专一目标,资源没有得到集中而是分散。最终这项推动创新的竞争,在本着能造出更好核武器的梦想下连面世的机会也被剥夺了。不得不服气德国人的理念,可能他们一直想,要做就做最好的。。

保存在美国的铀立方块。还有一个梗,就是为德国核项目供应的石墨材料一直被做手脚,导致一项重要的实验屡次失败,这也算一个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想象如果二战期间德国真的研制除了原子弹,那么希特勒必将其放在V2导弹上,对于整个盟军而言这就是场浩劫,好在后期德国大势已去,连普通武器都无法正常生产,想必研制成功也未必有能力和时间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