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起儿时的家,那些乡村的痕迹依旧历历在目,但那些老物件早已经被现代的家居所替代。留住乡村记忆的“底片”,让我在这头,能看得见的记忆在那头。在山东省临沂市的沂蒙山龟蒙景区脚下,有这样一座博物馆,面积不是很大,但展览的东西却不少,更是展示了沂蒙民俗文化和历史变迁,是一家民间民俗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叫东山民俗博物馆的地方,就满足了对乡土气息的追忆。东山民俗博物馆现有展厅三十余间,设有“农耕工具、古代家居、坛罐陶瓷、编织类服饰、婚庆喜宴”等多个主题单元,数量两万多件,涉及从清朝到民国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个时期、生活方方面面的物品,较为系统的展现了沂蒙山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的历史进程,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东山民俗博物馆门前,“乡村记忆”四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白底红字印刷的十分醒目,也道出了这处民间博物馆的意义所在,这就是对曾经乡土生活的点滴印记。当你抱着这种心态跨进博物馆的门槛时,心中多少有些沉重,无论过去好与坏,属于任何人的历史都回不去了,也仅仅留在“记忆”中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东山民俗博物馆,在院子里有两间泥土糊制的粮仓很扎眼。虽说是现代仿制的,但也重现了曾经农村的韵味,以前粮仓就是泥烧制的,现代多用新钢彩板做粮仓了。粮仓上“丰收”、“进宝”、“粮”等大字,也流露出农民种粮期盼丰收的愿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方不算大,但是物件摆放有序,分出来的30多间展厅分布在上下两层屋子,因为博物馆是平房,另一层展厅放在了地下的位置。刚进入博物馆的展厅,很多老物件已经落满了灰尘,展厅的墙壁也斑驳不堪,但也不妨碍展品的安全放置。毕竟,我们对民间个人筹办的博物馆也不能苛求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耕犁、风箱、锄头、马灯、旧茶缸……这间较大的收藏展厅摆放着废弃的农村工具,铁材质的上了锈,木材质的也发了黑,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奶奶家也有这些个东西。尤其是收藏馆里的这架木轱辘车,虽已破旧不堪,但仍能想象出牛拉着车,缓缓前进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展馆直接装修成老房子的样子,这些老家什也按照沂蒙风俗家中安置的讲究进行摆放。近代的床铺,上百年的屏风,长条几、八仙桌,这些“老古董”诉说着地道的沂蒙风土人情。老物件就是活历史,不用一字一言,就能感受到沂蒙山人的起居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婚用雕花大床,在众多老家什之内“脱颖而出”。一屋子乌黑的展品里,只有这张床是别样的鲜红,床两侧的“百年好合”“永结同心”依旧可以看清楚,床上的雕花也显示着曾经的木工雕刻手艺,墙上的图画,讲述着当地婚嫁文化的历史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藏、保护、展示反映传统乡村生活生产、世代延续、文化传承、节庆习俗及社会变迁的物证。像古寺庙、老庭院这些无法保留和复原的“大物件”,只能从一些老照片上看到了。作为民间的民俗博物馆,没有国有博物馆那样细致,能保留下来的图片都是难得,就单纯从这几张图片中,就能看到曾经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沂蒙地区的民俗生活,除了这些,更重要的历史痕迹就是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沂蒙精神”。这里自然也保留了那个年代的图片资料、物品物件,用这些能发掘出来的东西,传承着老区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许东山民俗博物馆,就是留住乡村记忆的“底片”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